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首套国产化海气界面观测浮标成功布放西北太平洋海域

2020-09-03 14:31     来源:海工装备     海气界面观测浮标 海洋观测
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领衔,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浙江大学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历时3年,完成了海气界面观测浮标的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浮标全系统在威海国家浅海试验场、南海等海域进行了长期海上试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于近日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正式开启在深海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该项研究将填补大深度、高密度、长期实时获取深海剖面观测数据技术空白。

该型浮标是我国自主研发首套全国产化的资料浮标,所搭载的风速风向仪、温湿计、气压计、雨量计、长波辐射计、短波辐射计、水汽浓度仪、海流计、波浪仪、温盐深流一体仪、释放器、北斗通讯机等设备均为自主研制,在测量范围和精度等方面达到了项目技术要求。

据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介绍,海气界面观测浮标采用大深度、高密度、多节点、长期、同步感应耦合剖面观测,填补了我国大深度、高密度、长期实时获取深海剖面观测数据的技术空白。同时,创新性地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一体式感应耦合传输温盐深流传感器,填补了一体式千米温盐深流产品的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深远海海气界面观测浮标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观测中极为重要、可靠、稳定的装备之一,该浮标采用全国产化设备,首次实现大洋的大深度测量。它的成功布放打破了我国对进口浮标仪器设备的依赖。该型浮标的深海示范运行加快了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夯实了深远海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研究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已具备长期实时自主获取大深度、高密度深海剖面观测数据的技术能力,将为海气界面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规划建设、海洋预警监测与灾害防治、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海洋权益维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

推荐阅读

陈大可院士科普解读“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项目

"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ISOOD)"是一种什么样的设备?目标如何实现?近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对这项为期5年的科学行动进行科普和解读。 2023-03-20

水下光谱成像系统在海洋立体观测中的应用

水下光谱成像系统可以记录每一个图像像素的光谱数据。不同颜色或者不同物质的物体在图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应——可以被理解为“光谱指纹”,根据“光谱指纹“可以判断出物体的特性或者种类,实现高精度的水下物体的归类化测量,从而寻找、探测和统计水下特定目标物的分布情况和数量。 2023-03-13

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第二轮通告)

为切实把握国际海洋科技迅速发展的态势和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机遇,着眼国家海洋安全与海洋技术发展的长远利益,大力发展海洋技术与装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通过举办系列海洋技术大会,为从事海洋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的单位和研究人员搭建学术平台,交流海洋技术的学术与应用研究成果,研讨海洋技术发展新趋势及发展目标;同时探讨开展合作的方式,共同设计承担海洋技术领域的重要科技项目,为发展海洋技术做出贡献;并交流海洋技术类专业建设经验。 2023-03-07

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在珠海启动

2023年2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 在珠海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副主任张朝林,自然资源部科技司副司长辛红梅、海洋二所所长方银霞等出席了启动会。 2023-02-28

我国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能源供给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认知、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是海洋进入、海洋探测的必备设施,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着技术保障,是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当前能源供给水平,水下装备存在作业能力单一、单次续航时间短等问题,不能满足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的需求。随着世界各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疆防卫日趋白热化,“透明海洋”工程和海底工厂建设迫切需要建造智能化水下装备集群,亟须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能源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创新水下能源供给模式,构建“发、储、输、用”多能互补的强大的水下能 2022-08-20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