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海葵一号”生根入海稳稳安家!

2024-06-12 09:04     来源:中国海油     海葵一号FPSO海上油气
海洋能源网获悉,6月10日,在距深圳东南约240公里的深海,随着最后一根系泊锚缆回接完成,12根锚缆像12条巨龙般将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牢牢固定在海底,让这座钢铁浮城 “生根入海”稳稳安家。

海底锚定 “锁龙柱”

“海葵一号”采用多点系泊方式安家南海。回接前,项目团队首先要将12根“拴马桩”一样的吸力锚穿过324米深的海水打入海床以下 21米,确保牢固扎根,并铺设12根超过2500米长的高强度锚链锚定深海“锁龙柱”,静候“海葵一号”的到来。

该系泊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聚酯缆及锚链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创新应用“锚链+中水浮筒+聚酯缆” 结构,单条锚腿破断载荷高达2300吨,相当于一条链子提起约1500辆小轿车。

三船定位 “探龙宫”

“海葵一号”抵达作业海域后,被三艘拖轮从三个方向拖曳,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海葵一号”被稳稳地固定在中间,限位在指定位置不发生转动。

同时,作业人员应用水下和水面两套定位系统,通过数字三维模拟技术,实时监测水下系泊缆和锚链状态,确保“海葵一号”顺利回接。

穿针引线 “接龙骨”

水下挂钩

作业人员操控水下机器人在300多米深的海底,伸出工作手臂进行挂钩作业。海底这个位置的压强相当于30个标准大气压,同时受涌浪等影响,作业难度堪比飞船在太空中对接。水下作业复杂精细,就像“戴着厚重的手套绣花”,需要做到真正的人机合一。

水上接骨

海上回接受内波流、风向等复杂海况影响,回接作业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穿针引线”。国内首艘专业锚系作业船舶——“海洋石油291”为主作业船,在水下机器人的配合下,将提前铺设在海底的12根锚链逐根提升到甲板上,甲板人员用类似“关节骨”的专用连接件与“海葵”上预留的牵引链进行“接龙”。

锚机张紧 “续龙筋”

锚链完成 “接龙”作业,需要下放到海水中,主作业船绞车与“海葵一号”锚机配合进行张紧,将系泊锚腿从主作业船传递至“海葵一号”并抽拉到位,高效完成海上安装作业,作业效率和回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荐阅读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在天津投产!

海洋能源网获悉,6月20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洋油气完井工具“智慧工厂”在天津投产,标志着我国高端海洋完井工具制造产业全面走向智能化,对提高复杂构造油气田生产效率、缩短油气田建设时间、延长油气田开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2024-06-21

中海油服"璇玑”系统旋转导向单趟作业进尺3522米!

海洋能源网获悉,6月12日,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随钻测井系统和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以下简称“璇玑”系统)工具的顺利升出钻台井口,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圆满完成南海东部陆丰13-2油田某调整井钻井作业,并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海地层内单趟作业进尺3522米,刷新了“璇玑”系统规模应用以来旋转导向最长单趟作业进尺纪录。 2024-06-17

中海油服总承包! 陆丰12-3一体化开发项目圆满完工

海洋能源网获悉,6月17日,由中海油服总承包的陆丰12-3一体化开发项目圆满完工。 项目共计13口开发井,总进尺达39830.88m,较设计提前43.73天完工,整个钻完井作业提效达13.67%。 2024-06-17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昌邑海洋生态与工程研究站开工建设!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昌邑海洋生态与工程研究站开工建设。该站占地面积26亩,主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一是环渤海湾生态监管与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功能提升技术,提高山东半岛沿海生态系统的生态屏障功能,改良周边海域,建设人造沙质岸线、生态岛礁等海岸景观,利用沿海沙地风、光资源,发展沙地光伏(风力)发电,构建“沙地—新能源—生态”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 2024-06-13

中国海油首个海上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投用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国最大浅吃水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蓬勃号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式坐享阳光收益,每年可发绿电9.21万千瓦时,峰值电量可供FPSO千余盏荧光灯使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该项目投用为后续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展提供了借鉴。蓬勃号太阳能发电项目是蓬莱油田继去年实施中国海油首个混流管道式水轮发电项目后又一绿电并网发电示范项目,也是中国海油首个和迄今国内最大规... 2024-06-13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