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正式出炉,增速达到6.5%,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3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33%。海洋经济核心层、支持层、外围层持续释放动能,“蓝色引擎”驱动,青岛海洋经济正不断实现“加速跑”。
其中,海洋经济核心层:海洋产业总体平稳向好
根据新国标《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沿海滩涂种植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15个大类。据统计,青岛海洋产业总体平稳向好,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日益增强。
在海洋渔业方面,2023年,青岛水产品产量完成103.2万吨,增长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渔业产值实现244.6亿元、增长4.4%。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9处,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21处,居全国第二位。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累计起捕上市2700余吨高品质大黄鱼,并作为深远海养殖典型经验获国家发改委经验推介和全国推广,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2-1号”“国信2-2号”开工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养殖工船“国信3号”启动设计。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大型智能网箱累计收获三文鱼约1000吨,“深蓝2-1号”“深蓝2-2号”网箱即将投入使用。创新组建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4个品种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海洋育种数量全国第一。
在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总部落户,发挥技术强链作用,推动北海造船签订31.9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合同订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在青完成船体建造。海检集团全国首个标准浅海综合试验场主体封顶。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最大组块、我国首个多圈层立体塔基观测平台建造完成。全球首例超大型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交付。中船集团712所海西湾基地、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等项目竣工。
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方面,大力实施“蓝色药库”计划,海洋一类新药海藻倍他葡聚糖(BG136)临床进展顺利,成为国际首款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项目已向国家药审中心提报临床研究申请,另有3个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系统临床前研究;抗HPV妇科凝胶项目实现生产上市,是山东省首个经临床验证的抗HPV二类医疗器械;以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为代表的院所、企业在研新药和高端功能制品项目超40项。
在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方面,青岛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5%和4.8%。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项目签约落户,加快推动中电建115万KW海上光伏发电、金能棋子湾海上光伏发电、大小管岛20MW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等项目。积极推动百发海水淡化二期项目投产运营,加快华电、灵山岛等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全市海水淡化规模达到34.1万吨/日,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落地。在海洋旅游业方面,青岛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成功举办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积极开拓“海上观青岛”旅游航线。唐岛湾文化艺术中心、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发布《青岛市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蓝梦之星”号邮轮首航,青岛国际邮轮实现北方首批复航。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青岛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全市沿黄内陆港、海铁联运线路、集装箱航线总数分别达到41个、77条、220余条,航线密度北方第一,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排名居东北亚之首。202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大关,成为全球第五个3000万标箱港口,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4位和第5位。前湾港泛亚码头一期、二期以及董家口液化天然气三期码头等项目投入使用,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青岛位居第15位。
其中,海洋经济外围层:上下游相关产业支撑有力
根据新国标《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包括涉海设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包括涉海产品再加工、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涉海经营服务,二者共5个大类。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包括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产业、海洋下游产业在内,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在青岛均有布局,海洋上下游相关产业对海洋经济发展支撑有力。
在涉海设备制造业方面,中科威创海洋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中科院金属所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汉缆海洋工程产业链基地、青岛锚链海洋工程系泊链和船用锚链生产项目等一批涉海设备制造项目加速推进。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等重点涉海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涉海材料制造业方面,随着国际国内船舶保有量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提升,我市船舶防腐材料产业需求持续增长,企业效益提升,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和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加速发展。2023国际海洋腐蚀防护产业大会在青举行,“防腐蚀看青岛”成为青岛海洋材料产业新名片。
在涉海经营服务业方面,蓝色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增强,青岛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13条”,发布《金融机构服务涉海企业特色产品汇编(2023)》,征集整理147项服务涉海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蓝色债券、海洋碳汇贷等金融产品定向发力,有力支撑海洋产业。中国北方首只海洋经济主题指数-“国证青岛海洋指数”在青发布,截至2023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中涉海企业达到34家。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应该看到,青岛2023年海洋发展有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海洋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业等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主要依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拉动,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规模偏小。2024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在经略海洋上奋力争先。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经略海洋的部署,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深化海洋国际合作、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打头阵、当先锋,全力提升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引领力。记者 李勋祥 通讯员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