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全球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钢铁产业体系。然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它被贴上了“傻大黑粗”、高污染、高能耗的标签。眼下,在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钢铁业如何转型升级,向新向绿蜕变?
“定海神钢”是这样炼成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塔科一井,刚刚突破万米大关,这背后,是我国最新研发超高强度、超高韧性的钢管在提供坚实支撑。
在广东珠海高栏港,总重量达3.7万吨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准备启程前往300米深的海域,开发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为了解决超大型深水导管架的柔性变形难题,海基二号首次大规模采用了国产高级别超高强度钢材。
这些高强度钢材,都来自地处内陆地区的湖南钢铁集团。企业与铁矿和煤炭生产基地相距甚远,与我国钢铁需求最为旺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有不小距离,原材料运输和产品销售均处于不利位置。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在钢铁行业下行趋势下,以不到国内3%的产量,实现了国内钢铁业20%的利润,在国内钢铁业中排名第二。早春时节,记者来到了这家老牌钢铁厂,在一片忙碌中,感受到了一个传统产业的“蜕变”。
走进湖南钢铁集团位于湘潭的湘钢五米宽厚板厂轧钢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块重20吨的钢坯,经过加热、轧制、精整、检验等工序后,成为一块块钢板,将被用在我国的深海装备上。它的规模化使用,让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稳稳地扎根在海底,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钢”。
湖南钢铁集团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副厂长张勇伟告诉记者,这个就是海基二号的钢板生产线,这次用的是最大厚度达到100毫米高强度钢板。行业有个说法——一寸厚度一份难,对钢板均匀性提出来更苛刻的要求,钢板纯度的水平达到了相当于99.99%黄金的纯度。
张勇伟告诉记者,之所以敢接这个工程,得益于生产线近年来的持续升级改造。现在看到的轧机,它的最大能力是一万吨,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通过这么大的轧制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心部各个组织基本上组织能够均匀变形。
高端装备为技术人员提供硬核技术支撑,但要实现“定海神钢”的纯度要求,这背后的技术突破并非易事。张勇伟告诉记者,为了实现零缺陷的铸坯,他们从成分设计、冶炼工艺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
由于钢铁长期服役在深海里,既要面对海浪暗涌,还要克服海水腐蚀,同时在整个生命周期,不能产生任何微小的缺陷。为了满足这些苛刻条件,湖南钢铁集团还联合科研院所专家进行专门攻关。三个月时间里,经历了一次一次的挫折,最终,产品获得了突破。
张勇伟告诉记者,国家向深海发展,才给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研发的方向。以前我们跟国外先进的钢厂相比的时候,可能还不那么自信,但是通过这个项目,我觉得我们也不比这些先进的钢厂差。
项目的成功,让湖南钢铁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生产新一代轻量化高强度海工钢的企业。2万吨高强度海工钢,首次大规模在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上成功使用,仅此一项,就让海基二号瘦身5000吨,降本1亿元。
湖南钢铁集团技术研究院钢铁研究中心副主任肖大恒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通过和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研发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应用,在推动产品不断迭代升级的同时,推出差异化的高端产品。
不断创新、不断的升级,湖南钢铁集团近年来实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海一号等多个“超级工程”中,都有湖南钢铁的身影。目前,湖南钢铁集团重点品种钢占比达到62%,应用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1000多个超级工程和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