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广州市南沙区区长吴扬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可燃冰是下一代能源。”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处获悉,《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南沙意见》)提出开创性举措,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进入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体系。
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我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则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区,有近800亿吨储量。可燃冰被称为“固体瓦斯”或“气冰”。可燃冰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燃料,其燃烧可以释放大量的热,用于发电、供热等,可燃冰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其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石油等的接替能源,也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能源”。
包括“推动创新资源进入可燃冰研发和商业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创新经验,为全国层面重点领域改革带来新的局面。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正是由于可燃冰研发存在难度与不确定性,引入更多的创新力量迫在眉睫。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广东省也开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广州是南海之滨的综合性门户城市,集聚了国家海洋尖端科技力量,在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我们将按照《南沙意见》要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要素加快向广州、南沙集聚,着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朱伟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推动天然气水合物的研发和商业化。”朱伟表示。
朱伟称,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可燃冰, “但目前开发利用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我国对可燃冰的勘探开采研究正进入关键突破阶段。我们将依托各类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利用好冷泉系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科学装置,鼓励引入相关企业,完成生产性试采和商业开采最后两个阶段,加快实现可燃冰开采的产业化,在广州南沙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 索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