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从事深海潜水器技术与研发工作近30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有很多切身的体会。结合广泛深入的调研,胡震将全国两会上着重为推进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3月3日晚上,记者拨通了胡震委员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胡震告诉记者,他正在利用会前点滴时间修改完善提案建议:“我这次带来了‘加快推进我国深海领域技术装备发展’的提案,同时这一次也跟部分政协委员附议了关于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提案。这些内容,也是我自己在第一线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切实感受。”
有备而来,才能高质量地建言献策,这些想法来自于胡震多年来的工作积累和观察。
“现在已经征求了很多方面的想法,比如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从事科研的一些技术人员,同时也咨询了一些科技领域的管理人员的一些想法和建议。”2月份,记者来到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胡震正运用调研成果打磨完善提案。
长期从事一线科研工作,胡震委员深知基础研究在深海探测领域的重要性。大国重器,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背后是国家近20年对载人深潜事业矢志不渝的支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支撑着深海探测事业的发展。
而放眼整个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基础研究,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胡震介绍,目前我国在深海探测、深海开发领域,还需要高精尖的探测手段、探测材料和先进的电子信息产品作为支撑,这些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我们还是要加强前瞻性、探索性的前沿技术战略布局,组织力量集中攻关。我们也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难题中来提出基础问题,也可以凭着个人的好奇心来提出问题,鼓励自由探索。”
3月4日下午,随着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开幕,全国两会时间开启。胡震说,将集中精力完成参会各项工作,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我作为一名新委员,感到责任重大。在国家的层面来参政议政、推进科学技术领域方面的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我作为一位专业委员的责任。要继续认真地做好各个方面的调研工作,持续关注一些热点、痛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方方面面的沟通来凝聚共识。” 记者 周洋、无锡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