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升机上眺望,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秦皇岛32-6油田犹如一只“钢铁巨兽”矗立于渤海湾。海面巡视、精密配件紧急运输等工作均由无人机执行;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配电盘局部放电检测、红外热成像监测、自动操作配电盘各类开关……在智能技术加持下,这座已投产20多年的海上油田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采访期间,32-6油田与陆地生产操控中心开了一场相距百公里的海陆间会议,全程沟通如同面对面,没有任何信号延迟。秦皇岛32-6作业公司总经理赵德喜告诉记者,陆地生产操控中心可以对油田生产实时监测、远程智能巡检,并实现对海上设施的远程操控、应急响应。
海陆之间顺利通信,离不开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高速路”——万兆级别海陆光传输网络。据了解,今年4月,32-6油田完成了生产网、办公网、工控网、公共网四张业务网向光纤链路的切换,实现了海陆之间互联互通和生产办公协同。
“秦皇岛32-6智能油田是中国海油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和业务需求,有针对性推进智能化建设的有益探索。”赵德喜表示,智能油田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油气产量、减少设备设施维修费用、降低钻井作业成本等,还能在提高公司管控能力、防范安全风险、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等方面带来显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