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再造一个广东”具有多重利好:从资源禀赋来看,广东坐拥4314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963个海岛、42万平方公里海域,且滩涂广布、海湾优良,“蓝色家底”得天独厚;从产业结构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竞争力较强的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集聚效应显现;从科创条件来看,省内拥有众多的研究机构、高校和高新企业,近年来通过着力搭建高层次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无大实验室、无大研究所”的痛点,已得到有效化解。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海洋经济要向纵深发展,同样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要空间——《报告》中的几个亮点,就侧面展现了这样的良好态势:
一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增加值210.8亿元,同比增长18.5%,蓝色潜力进一步释放,朝着高质量、深层次的方向迈进;
二是海洋科技亦成果丰硕,2022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海洋经济发展)资金2.95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等36个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也将有望带动新的增长点。总体看来,这不仅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提升。
推动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也要做海底的文章。汕头将海上风电作为主攻方向,珠海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湛江打造全球水产高地……广东立足全省实际,梯度利用海洋空间,统筹陆海全产业链,成效值得期待。这并不是一味去索取资源,而是以绿色发展带动蓝色崛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比如,《报告》提到,在海洋生态建设方面,自《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实施以来,至2022年底,全省新营造红树林1219公顷,修复红树林321.6公顷,就是做好“海岸的文章”的一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