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海上风电船舶前沿技术研讨会在广东汕头召开。来自中国、挪威、荷兰、丹麦等国家政府部门,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科研机构,海上风电施工与运维龙头企业,船舶设计与建造单位的院士、高层领导与资深专家齐聚首,带来海上风电船舶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新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技术、海上风电施工技术、海上风电安全管理经验等热点专题报告和前沿信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中铁大桥院首席专家、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宗余,汕头市委副书记、市长曾风保,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肖世波等出席会议。
曾风保在致辞中表示,汕头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是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场之一,具备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独特优势。船舶是海上风电产业最重要的装备之一,是海上风电从浅蓝走向深海必备的发展装备,汕头市全力支持海上风电船舶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汕头港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条件,同时同步布局海上风电装备、海工装备、新兴储能装备,力争形成市场资源互通、业务领域互补、功能齐全的海洋工程产业服务集群。汕头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聚焦国际工业创新港的建设目标,以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为支撑,以协同创新为驱动,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核心,科学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生态体系,努力跑出汕头国际工业创新港建设的加速度。
“纵观我国各地区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开发海上风电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高宗余指出,近年来,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蓬勃发展,各项技术迭代升级,稳步推进,产业链延续了良好发展势头,保障海上风电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用户等各方共同努力。跨海桥梁建设和海上风电建设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具有高度相通性,在深水基础建造、防灾安全和耐久性保持技术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宗余表示,船机设备是海上风电施工最为关键的要素。近年来,我国集中建造了一批先进的海上风电基础施工、风电安装以及运维船舶,施工装备得到进一步升级、完善。为应对海上风电建设种水深越来越深,单机容量越来越大等发展要求,中铁大桥局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跨海桥梁建造技术的深度积累,投资研制了最大吊重2000吨的新一代风电安装平台,具有在70米作业水深条件下,安装2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能力。随着“白鹤滩”号、“乌东德”号等新一代海上风电施工装备的投入使用,我国海上风电建设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汕头海洋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把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导产业,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必将为汕头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坚实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据了解,中铁大桥局于2011年正式进入海上风电市场,利用修建大型桥梁的技术积累及先进装备,从最初湛江徐闻风力发电样机基础工程的“先行先试”,到2014年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的“建成学会”,再到2018年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项目的“不断进取”,直至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潮”的“卓越出众”、2022年“平价时代”的“后发先至”,大桥局海上风电施工技术及履约能力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成为国内海上风电施工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