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海油工程以“科技+数智”双翼驱动 系统构建浮式水下产业链自主业态,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建成国内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带动20余项国产化装备实现首次工业应用,推动海洋油气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从破题到闯关
科技创新积厚成势
作为油气生产装备产业链链长,海油工程负牵头“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及配套系统”和“水下生产系统装备”两条子产业链建设,协同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技术与材料的联合攻关。目前,公司已在浮式与水下装备领域掌握关键技术500余项,技术自主化率和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均超过80%,全面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

“十四五”期间,海油工程实现重点成果转化100多项 ,成功交付“深海一号”能源站、“海葵一号”等多个大型深水装备,初步形成1500米水深油气工程能力。

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源于优渥创新生态的强力支撑。海油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从科委会决策、战略首席统筹,到公司科信部立项、研发中心支撑,再到孵化中心落地转化的全链条科研管理体系。完善项目长负责制、揭榜挂帅等科创体制机制,实现科技“赛马”机制运行,发布《科研人员差异化精准激励指导意见(试行)》配套激励政策,创新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与省部级科创平台共建签约,与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分别成立联合研究院,初步形成了内外循环的创新生态圈。
从人力到智能
生产模式蝶变跃升
五年,足以让一座传统建造基地脱胎换骨。 从一期投用,到全面建成,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用600余台套智能设备、十余项“行业首次”技术、55.9%的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将总装周期压缩近半,交出了“卓越级智能工厂”的示范答卷。

海洋油气开发的时效价值,在制造模式变革中被重新定义。曾经,钢铁模块需在陆地“搭积木”后再拖航出海;如今,基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构建起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综合生产效率较传统提升近四成 。

“十四五”末,公司总体业务数字化率超60%,相较初期提升超200% ,数智技术贯穿生产全链条,催生效能与安全双重突破。
基于“海基一号”深水导管架设计的数字孪生健康管理系统 , 应用于流花11-1/4-1、陆丰12-3等多个工程项目,实现油田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的健康监测。协同设计平台 实现管理协同和工具协同上线,推动设计管理效率提升约20%。可视化船队指挥调度系统 深度融合AI、大数据等技术,贯通“采、管、用”船舶全生命周期,船舶排程和选用效率提升45%以上,斩获2025年IDC数字化创新领军者大奖。

5G+AR远程协作 实现跨国质量检验,三维仿真和数字孪生技术 提升海上作业精准性……一项项数字化成果如涓涓细流,聚成公司新质生产力的长河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