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重大突破!全球首台套!

2025-11-18 09:49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海洋资源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牵头研制的全球首台套设计水深6000m级深海采矿非金属非粘结智能柔性混输管在我国南海海域通过100米级海上试验验证,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多金属结核非金属光纤传感器内置柔性混输管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国际4000—6000m的海底,资源量高达2000亿吨,极具商业开采价值,但现阶段6000m级多金属结核开采及其混输技术属于世界级难题,尚未完全解决。水力管道提升方式是当前深海采矿最为有效的商业开采模式,对比传统的硬管提升方式,非金属柔性混输管因具有重量轻、高耐磨、可设计、抗疲劳、可连续制造、快速布放回收等显著优点,更加满足超深海采矿水力提升系统的高可靠性需求,但研制难度极大。突破6000m级多金属结核采矿的核心装备与“卡脖子”技术,全面提高我国超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能力与智能化水平,保障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安全,刻不容缓。

在此大背景下,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牵头,联合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威海鸿通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共计9家单位于2022年11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采矿非金属非粘结柔性混输管关键技术研究”的立项资助,历经3年攻关,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国产化超耐磨关键内衬材料,重点攻克了高耐磨、轻量化高分子柔性混输管的设计与连续制造技术,构建了光纤传感器内置的全生命周期柔性管损伤识别与倾角仪空间构型在线健康管理评估系统,突破了深海采矿非金属柔性混输管设计、材料、加工制造、健康管理和样机评价的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瓶颈,研制了全球首台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6000m级8英寸大口径、智能化、轻量化、超耐磨的非金属非粘结柔性混输管。

本次非金属柔性混输管的海试由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海试牵头单位与总指挥单位,从10月9日开始码头安装调试,27日由广州码头启航至三亚海域,并于31日完成柔性管道海上安全布放回收与全部试验任务,试验区水深103m,非金属非粘结智能柔性管总长250m,首次验证了我国深海采矿全软管输送性能、管体水下空间构型与阻塞的实时健康监测能力,试验中矿浆最大输送体积浓度达15%,矿石粒径20mm,稳定输送流量为457m3/h,实现了设计水深6000m级深海采矿非金属智能柔性管从设计方法、关键超耐磨材料研发、加工工艺与核心制造装备,以及海试评价从“0”到“1”的技术突破,取得了从技术探索迈向海试验证的胜利,为我国6000m级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输送系统的联动海试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

推荐阅读

中国五矿董事长陈得信&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深入交流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工作

9月22日,中国五矿董事长陈得信会见了来访的国际海底局秘书长莱蒂西亚·卡瓦略(Leticia Reis de Carvalho),双方就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刘洋出席会见。 2025-09-26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通知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与运行管理。为充分发挥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作用,促进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推动深海采矿领域的发展,实验室现面向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发布2025年开放课题,具体通知如下: 2025-08-26

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7月11日,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会议以“协同装备创新 赋能深拓蓝海”为主题,围绕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相关研究热点开展学术研讨,推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的协同创新。 2025-07-18

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构建海洋产业新优势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发展海洋产业对我国确保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抓手 2025-07-17

海洋经济发展的五个战略方向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海洋秩序加速变革,将重新调整各国开展的各类海洋活动,再次分配各国的公海利益,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海洋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我国作为海洋大国,主动适用国际新规则抢抓战略主动,紧抓海洋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已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07-09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