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锦州23-2油田A7井顺利完成坐落注采一体小油管挂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多层稠油热采油田钻完井开发项目圆满收官,全部67口开发井的钻完井作业任务顺利完成。该项目钻完井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成功探索出适用于海上薄互层稠油油藏的工程技术新模式,为海上稠油开发开辟了新领域。

锦州23-2油田位于渤海辽东湾,是我国海上薄互层稠油规模开发的试验田。项目自2024年4月启动以来,便面临着构造破碎、储层复杂、断块分布以及地层超高温等诸多挑战。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工程技术团队深入调研,结合油田特点,依托工程地质一体化保障优势,聚焦井筒完整性保护关键举措,以强化产能建设为目标导向,在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因井施策,制定出整体钻进方案。
该油田是典型的“千层饼”式多层砂体重质稠油油藏,其渗透率远低于其他稠油油藏。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性地采用“糖葫芦”式定向开发模式,有效解决了层间矛盾和层内矛盾。其中,生产井全部实施一趟多层压裂充填增产措施,压裂占比率在同等规模油田中创下新高。在压裂过程中,由于薄层限制,上千米的钻进过程中,井下工具经常需要以10米层距为作业卡位极限,现场人员需要一层一策精细化控制压裂规模作业。
该区域注热温度可达350摄氏度,这一极限温度对井下工具和作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工程技术团队探索了高温电泵注采一体化以及高温光纤监测技术在锦州23-2油田的应用,磨合了作业团队的协同性、工具与地层的适配性,创新研发了小油管耐高温扣型技术,并完成了高温固井体系的优化。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极限高温下的多项工程技术“盲点”,还依靠技术和作业模式的创新大幅提高了稠油油藏的见产效率。
锦州23-2油田因其复杂的地下条件,曾一度被判定为“开发禁区”。在历时一年半的钻完井作业中,团队不仅实现了整体施工提速超过25%,还攻克了薄互层稠油规模开发的诸多难点,填补了多项海上稠油钻完井技术的空白。工作人员评估地层特点,研究建立起一趟钻、小循环、零短起模式,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在超过230组射孔参数的基础上,海陆联动建立组合模型,指导射孔设计,创新研发并成功应用了高孔密射孔增产技术。
锦州23-2油田开发项目的成功,突破了海上薄互层稠油开发领域的多项行业认知盲点和技术瓶颈,对后续同类型整装稠油油田开发的规模化和钻完井作业的标准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项目的圆满收官,不仅为我国海上稠油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我国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