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的烟波浩渺之中,埕北油田如同一颗历经岁月打磨的明珠,静静闪耀。1985年,作为中国海域第一个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油田,埕北油田的投产不仅宣告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正式起步,更以其40载的坚实步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谱写了一部技术自立、人才涌流、创新不止的壮丽成长史诗。
甲子扬帆向新程:渤海油田的光荣使命
2025年,正值渤海油田勘探开发60周年。60年的星海征途,前半程渤海快马扬鞭,后半程中流水急、半山路更陡。为厚积薄发,蓄势造势“百日冲刺”决胜上产四千万,“渤海油田”官微特开设【甲子记忆】专栏,回望来时路,坚韧根与魂,鼓士气、增底气。
“甲子记忆”系列报道侧重历史纵深,以时间跨度串联渤海“脚印”,娓娓道来光阴故事,以个体、群像等良好风采展示渤海油田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辉煌史。本期发布内容——第一座现代化海上油田埕北油田的成长记。
开放启程:拥抱世界的“海上试验田”
埕北油田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拂之时,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合作油田。彼时,面对“向海图强”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的海洋石油开发基础,中国海油率先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通过中外合作模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埕北油田的蹒跚起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扇向世界开启的窗口,让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海洋石油技术的“第一课堂”,孕育了“解放思想,爱国奉献,敢于超越”的埕北精神,为后续国内海上油气田的自主开发播下了宝贵的种子。
技术自立:从“依靠引进”到“自主掌控”
埕北油田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海洋石油技术国产化奋斗史。油田开发初期,从平台设计到关键设备,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然而,以埕北油田为起点,中国海油人从未停止攀登技术高峰的步伐,通过深入学习和不懈攻关,逐步掌握了大型导管架平台的设计建造、海底管线铺设、复杂油气藏开发等核心技术。
此后,从平台设施国产化率的节节攀升,到成功实施我国海上首个大规模平台改造升级工程,再到近年来岸电入海、智能化油田建设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应用,埕北油田始终屹立在技术创新的潮头,成为中国海洋工程建设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最佳见证。
比学赶超:锻造海上的“人才摇篮”
在合作开发期间,第一代埕北人以时不我待的学习劲头快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形成了科学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们就成功从外方手中全面收回油田的生产作业权,实现了从“学生”到“独立操盘手”的历史性转变。
一代代海油人在埕北油田接力奋斗,从操作能手到技术专家,从项目管理精英到战略决策者,形成了涵盖勘探、开发、生产、工程建造、安全管理等全链条的人才梯队,并输送到其他海域。从这里先后走出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名中国海油高级领导干部和上千名一线骨干力量,令埕北油田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更成为激励后来者勇闯深海的精神灯塔。
创新永续:碧海蓝图的“执笔人”
埕北油田的生命力,源于对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进入“双特高”阶段后,油田滚动挖潜难度日益增大。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突破认识禁锢,深化内部井网重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储产转化速度,破解了制约海上“双特高”油田高效开发的诸多难题。
2024年,埕北油田实现日产原油首次突破3000立方米,年产油气当量历史性突破100万立方米,从开发之初到目前产量翻番箭头“向上”实现新跨越,累计贡献原油超1400万立方米。同时,埕北油田积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在亚洲范围内首次应用油气生产与岸电供应共建新模式,替代传统燃料“自发电”,有效降低碳排放,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高质量开发打造了绿色新样板。
从“海上拓荒者”到“常青树”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海上拓荒者”到今天依然活力澎湃的“常青树”,埕北油田的成长轨迹深刻践行着“爱国、担当、奋斗、创新”的海油精神。面向未来,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光荣使命的“海上第一矿”,必将继续以开拓者的姿态,在践行“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征程中,乘风破浪,续写新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