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10月14日,从南海东部油田传来喜讯: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原油累计产量突破3800万吨,创下新高。
流花油田群是我国首个深水油田群,最大水深约为437米,目前有5个油田在产。该油田群拥有我国海上油气田规模最大的水下生产系统,是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技术验证与应用基地。
高产背后的强大设施
流花油田群的生产设施堪称深海“国之重器”。其中,“海洋石油119”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设的深水FPSO,拥有复杂的海上油气处理工艺,同时控制三个油田的水下生产系统,其功能相当于一座占地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海葵一号”是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基二号”则是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这三者协同作业,助力我国深水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海基二号”平台和“海葵一号”FPSO之间通过一根长度超2.5公里的海底管缆紧密相连。原油从“海基二号”平台采上来后,经过预处理,通过管缆输送到“海葵一号”FPSO进行加工,处理成合格原油后储存并外输给提油轮,再运输到各个港口,形成了“开采—加工—外输”一体化生产流程。
产量与技术双突破
目前,“海基二号”平台已投产27口生产井,日产原油3400吨,较原计划高峰产量提升约25%。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流花油田群构建的以数字孪生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运维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设备状态预测、维修方案模拟与海洋环境实时检测,有助于延长平台寿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评估不同季节、不同海况下的荷载调整,保障平台平稳运行,推动深水油田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同时,流花油田群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海洋石油119”FPSO创新应用的伴生气回收系统,自投用以来累计减少碳排放75万吨;“海葵一号”FPSO设置的国内首套海上伴生气脱硫系统,按高峰年产量计算可减少碳排放量1.3万吨。
智抗台风不停产
我国南部海域台风频发,但流花油田群凭借智能化升级,具备在“台风生产模式”支持下的稳定生产能力。今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风力超17级)来袭,平台系统依然稳定运行,充分验证了我国深水工程设施的可靠性。截至目前,“台风生产模式”已启动14次,累计挽回产量约19.9万吨。
自1996年投产以来,流花油田群持续探索并实践多种主流深水油田开发模式,不断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