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明阳海上风机无畏超强台风“桦加沙”,展现卓越抗台实力

2025-09-26 10:26     来源:明阳集团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机组漂浮式海上风电

2025年9月24日17时,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这场台风体型庞大,维持“超强”状态超过3天,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被冠以“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之名。面对如此强大的台风,明阳16种机型、超1300台海上风机直面挑战,凭借其全球领先的抗台风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平稳通过考验,再次彰显了明阳风机在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领先性与稳定可靠性。

超1300台风机直面台风挑战,展现卓越抗台性能

受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广东、海南、广西等中国南海海域在运的1345台明阳海上风电机组均受到波及。这其中包括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和全球首台风渔融合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在“桦加沙”过境期间,广东揭阳、汕尾及惠州区域最大风速达50米/秒,阳江海域最大风速超70米/秒,相当于17级风力强度。然而,明阳机组凭借卓越的抗台风性能,成功抵御了超强台风的冲击,保障了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位于阳江海域的“明阳天成号”,在设计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单点系泊系统,风机可在锚链牵引和翼型塔筒提供的气动升力共同作用下,像风向标一样随台风方向进行360°自适应偏航,始终使风轮精准对正来风方向。这一设计不仅巧妙化解了台风带来的巨大载荷,还使支撑结构的极限载荷显著降低了40%,保证了其在台风中的安全性与运行稳定性。同样位于阳江海域的“明渔一号”,采用50年一遇的设计环境条件,综合考虑海洋工程、渔业养殖等多专业设计理念,有效保障了装备和养殖鱼的安全,最高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影响。

十八年抗台风技术积累,深耕风电开发无人区

明阳的抗台风历史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时明阳研制的全球首台抗台风型1.5兆瓦风电机组在广东湛江徐闻投运。此后,明阳持续领航抗台风风机发展,不断革新抗台风技术与策略。2016年,MySE3.0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机在珠海桂山海上示范风电场投运,次年即经历17级强台风“天鸽”、12级强台风“帕卡”的正面冲击,在68.5米/秒的极限风速考验下依然可靠稳定运行;2021年,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成功并网;2023年,“海油观澜号”开启了水深超百米、离岸距离超百公里的捕风、抗台风征程;2024年9月,全球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风机“明阳天成号”直面超强台风“摩羯”的挑战,让抗台风风机驶向了深远海。
在长达十八年的抗台风实践中,明阳基于30款机型、40次台风、100个风场的测试数据修正,针对台风过境风场的全过程,形成了全耦合高精度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平台,不断优化抗台风型风机的结构性能,提高结构安全性与抗台风能力。与此同时,明阳突破了传统的“被动防御”模式,通过暴风算法与机器学习预测风速变化,精准识别风能特性,并在安全载荷范围内动态优化功率与转速设定,实现台风能量的高效捕获,显著提升发电效益。

未雨绸缪,智能化监控调度保驾护航

此次顺利迎接“桦加沙”,离不开明阳的抗台风专项准备。今年3月,明阳工程运维团队便启动年度抗台风专项准备工作,为风机在台风中的稳定运行构筑坚实根基。本次台风形成后,明阳迅速召开抗台风专项启动会议,全面启动应急预案,针对台风区域涉及到的16种海上机型制定“一机一策”专项方案,确保抗台风过程万无一失。同时,分区域成立沿海抗台风工作小组,工程运维相关负责人及技术团队在台风登陆前48小时全部抵达项目现场,进行抗台风预准备工作完成情况核查,确认风机抗台风功能均可有效执行。
明阳充分考虑台风过程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采用可远程启停及控制的备用电源,确保异常失电后机组仍能有效按抗台风指令执行。此外,明阳的智慧算法给出了最佳切换机组转向时机,确保风机可轻松应对风眼过后出现的风速激增、风向突变等情况。在监测预警方面,明阳采用自主研发的“先知”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监测范围覆盖全部海上项目的工况及对应机组状态,重点对转动及传动系统、在建项目机组进行实时监控。基于实时监测及预警,各项目精准执行抗台风模式切换、机舱方位较准、桨角及叶轮姿态监管、安全预解缆等操作。
此次行动充分展现了明阳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的高效组织能力和专业技术积累,通过跨部门协同,圆满完成了抗台风保障任务,确保了人员与设备安全。从“天鸽”“山竹”到“摩羯”“桦加沙”,明阳抗台风系列机组成功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超强台风的考验,不仅彰显了明阳作为全球抗台风风电技术引领者地位,更持续证明了我国在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推荐阅读

风起金山:传承三峡精神,打造精品工程

“风机变流器检查完毕,并网后运行状态正常。”9月23日17时56分,随着一声清晰的汇报,上海金山海上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经过10天的并网操作,中控室内运维团队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你也许会好奇:运维团队为什么不在全容量并网后入驻?为什么要参与并网调试工作?答案就藏在三峡能源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建管结合、无缝交接”模式中。 2025-09-26

深远海风电新出路:海上制绿氨,破解消纳难题!

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快开发的日趋饱和,中国海上风电正向更深的远海、更大规模发展。但远海风电有两个大难题:海缆拉到岸上成本高,发的电也难并入电网用掉。日前,福州大学研究团队联合福大紫金,在《中国海上油气》发表了新研究成果,提出让深远海风电在海上集中平台制氨模式,构建了“海上风电制—储—运绿氨”的经济测算模型,为破解深远海风电用电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和经济性指南。 2025-09-26

全球首款25MW构网型风电变流器在安徽合肥成功下线

海洋能源网获悉,9月25日,中船科技与阳光风能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25MW全功率构网型变流器在安徽合肥正式下线。这一变流器是中船科技305-25MW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关键核心部件,其成功下线不仅填补了全球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构网型变流器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我国海上风电在弱电网及深远海域的纵深开发按下了加速键。随着近海风电资源的逐渐紧张,海上风电正逐步向深远海区域拓展。然而,离岸距离的增加导致电网强度显著减弱,传统跟网型风机在... 2025-09-26

Cadeler迎来首艘A级海上风电安装船 助力海上风电发展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丹麦海上风电安装公司Cadeler迎来了其首艘A级风电安装船(WTIV)——Wind Ally。该船专为运输XXL单桩基础而设计,每次往返可运输多达六套XXL单桩基础。Wind Ally成为Cadeler不断扩大的新一代WTIV船队中的第九艘船。在完成预定的动员后,该船将直接前往北海的Ørsted Hornsea 3海上风电场进行基础安装作业。这是Cadeler首次承担海上单桩基础的全部运输与安装(T&I)工作,这一战略举措使公司成为基础市场中的全方位服 2025-09-25

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打造“海上新广东”,首要依托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

9月23日,在广东珠海举行的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上,与会院士专家表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打造“海上新广东”,科技赋能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5-09-25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