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吊装任务堪称“难上加难”,面临三重严峻考验。扩建风场升压站周边海缆密如蛛网,让船舶定位锚“无处落脚”。加上此次吊装的升压站上部组块总重量约2150吨,高度16米,最大面积可达918平方米。且因结构设计特殊导致重心显著偏移,吊装过程中极易发生倾斜,对吊装过程的姿态控制提出了严苛的“毫米级”精度要求。不仅如此,该作业海域还受台风“杨柳”过境影响,现场涌浪持续偏大,有效施工窗口期被大幅压缩,给吊装作业带来极大挑战。
面对复杂局面,项目团队创新采用DP吊装方案,巧妙避开密集海缆区,为吊装安全作业扫清障碍。吊装过程中,“三航翔安”依托5000吨超强主吊能力,进行双钩联动实现升压站平稳起吊,并通过智能调载技术动态校准吊装姿态,确保每一步动作精准可控。最终,在风浪间隙中,“三航翔安”实现了组块与基础的毫米级对接,诠释了“精准吊装”的技术内涵。
为抢抓宝贵的施工窗口,项目团队提前研判气象窗口,反复优化吊装方案,充分发挥“三航翔安”优异的抗风浪稳定性,抓住浪涌间隙果断开展关键操作。现场多艘辅助船舶紧密配合、协同作业,有效抵消了风浪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在限定窗口期内高质量完成了此次高难度吊装任务,为风电场按期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海上风电向规模化、深远海发展,升压站结构日趋复杂,‘三航翔安’的适应性创新技术将为行业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林乌昌表示。此次“首秀”实践,不仅攻克了复杂海况下的多重施工难题,为我国深远海风电大型构件精准吊装作业积累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更彰显了三航局在海上风电领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强大韧性,树立了新能源工程建设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