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与国企改革的时代浪潮中,大唐海南海上风电事业部积极贯彻集团公司与海南公司的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求,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大唐儋州海上风电项目的设计、建设与运维全链条,以创新实践推动国企改革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致力于打造海上风电系统化的零碳标杆项目,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唐经验”。
绿色设计:海陆协同,共绘零碳蓝图
秉持科学管理理念,该事业部在海上风电项目陆上集控中心设计中,将功能性与生态环保置于同等高度。精心选址于距海缆登陆点仅1.8公里处,应用定向钻地下作业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保护区和旅游公路的扰动。中心建筑采用立体布局,屋顶铺设近千块高效光伏板,总装机达460.2MWp,并巧妙结合天窗满足采光需求;场区内选用SH-W1000景观型机组,与建筑美学相融合,形成“风光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
核心电气系统集成单母线接线、动态无功补偿等先进技术,搭配LED低功耗照明,构建起完全自给自足的场内风光微电网。建筑采用双层保温墙体与隔热板组合,显著降低能耗。海陆一体化的数字建模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将海上风场与陆上集控视为有机整体,在联合调试阶段即实现系统效率优化,为高效稳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低碳施工:守护碧海蓝天,践行绿色建造
强化党建引领攻坚,事业部成立大唐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党员突击队,实行业主带班制,党员骨干靠前指挥,通过卫星电话实时沟通,实现海陆施工无缝协同。施工中,创新研发大桶径吸力桶导管架基础技术,单桩重量达2226吨,成功攻克深水嵌岩施工难题,比传统工艺减少钢铁用量30%;海上升压站采用模块化预制技术,在陆地完成90%以上组装后整体运输,使海上安装周期缩短40%;施工船采用混合动力系统,海底电缆登陆段铺设运用定向钻技术,避免破坏海底生物栖息地。
低碳施工贯穿施工全程:建立施工碳足迹追踪系统,对钢材、混凝土等主材实施“卫星遥感+区块链”溯源;引入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技术,把废弃混凝土加工成路基材料;将现场挖掘的巨型石头改造成为景观建筑。同时,“智慧工地”系统实时监控噪声、扬尘、PM2.5,严守生态红线。
智慧运维:数字赋能,开启长效管理新征程
锚定打造深远海清洁能源创新高地目标,该事业部汇聚专业人才,组建联合攻坚团队,聚焦深远海风资源开发、海洋牧场融合、数字孪生、多能互补等战略方向,践行“需求牵引 - 技术攻坚 - 工程验证 - 成果固化”创新闭环。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镜像。应用风场“5G +”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风机轴承温度、叶片振动等200余项关键数据,借助AI算法让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8%。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与场区内电网供电系统协同调控,有效降低电能传输和使用损耗。“党建 + 科技”双轮驱动的运维模式为项目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党员先锋队牵头建立设备健康档案数据库,科学制定设备检修周期;应用“风光功率预测 + 负荷智能调度”系统,在台风季根据实时风速实现自动切换,确保极端天气下电力供应安全。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运维质效与安全保障能力。
改革深化树标杆,赋能蓝海新未来。大唐海南海上风电事业部将持续探索生态优先、数字赋能、长效管理融合的先进运营模式,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更多“大唐经验”,在海上风电领域书写壮丽篇章,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