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2025中国海上新能源创新发展论坛 暨第七届中国海上风电建设与卓越运维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2025-08-07 15:22          海上风电海上风电运维海洋新能源
由诺本集团主办的“2025中国海上新能源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七届中国海上风电建设与卓越运维发展论坛”于2025年7月30日-7月31日在天津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得到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域使用研究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内外知名电力集团、能源投资方、整机厂商、设计研究院以及先进的材料设备供应商共同探讨国内海上新能源的发展前景、交流海上新能源最新科技和技术应用从而寻求最佳合作伙伴。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主任姚勇发表了题为《海上风电标准化建设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演讲,分析了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优势以及国内外标准化的现状,并根据当前标准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重点任务。
我国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低碳优势显著,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巨大。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提出以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的形式推进区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但标准体系仍存在着“重前期、轻后期”,运维、退役标准不足20%,浮式风电、智能运维等新兴技术规范滞后,跨行业协同弱和国际话语权与产业规模不匹配的问题。未来需要补全生命周期标准,加快新技术制修订,强化协同,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建全球兼容的海上风电标准体系。
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学院院长高喜峰演讲的主题为《海上综合能源岛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享了海上综合能源岛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创新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背景下,海上综合能源岛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上综合能源岛通过融合多种可再生能源、储能及能源转换设施,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目前,欧洲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国在关键技术和产业条件上具有良好基础,市场需求旺盛。但海上综合能源岛仍然面临着技术瓶颈、政策协调、环境影响等挑战,高院长建议开展规划研究、建设海上试验场、构建产业化路径等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上午的小组讨论主题为:海洋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及制度创新设想,该讨论由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常务副总裁、总经理高俊国主持,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学院院长高喜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冯志涛、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公司总工程师白新龙积极参与了讨论。嘉宾们围绕“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难点、技术难点,以及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难点”、“发展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建议与展望”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伍德麦肯兹海上风电市场分析师王宇凡以《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现实与机遇》为题发表了演讲,分享了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现状、市场的动态调整以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出现下滑,新兴市场的新增存量项目明显下降;新增订单近年来保持稳定水平。在接近的新增容量下,国际市场的利润水平在上升,而中国市场持续下行,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机组尺寸的上升,产品数量的减少,东西方之间的采购策略在不断强化、调整,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全球海上风电存量项目在202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新增机组订单连续三年超过并网量的两倍,这表明机会并未减少,高效的项目执行尤为重要。整个价值链需要更好地利用新工厂和设施,将其转化为成本和风险的降低。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师黄俊辉在《海上新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主题分享中,探讨了漂浮式海洋能源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并介绍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上光伏的融合发展模式。
截至2024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已超过45GW,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上光伏产业的发展,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黄工程师提出了浮式海洋能源融合发展的多种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包括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多物理场一体化设计技术、“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机理及空间布局模式、深远海风-渔融合装备开发等,为未来深远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经理戴双庆发表了题为《复杂条件下海上风电机组基础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上海院在海上风电基础设计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
上海院作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勘察设计单位,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技术人才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多项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戴经理介绍了复杂环境下海上风电机组基础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包括复杂环境条件下海上风机组支撑结构设计、海洋环境大直径桩基础侧向承载计算、深水条件漂浮式海上风电支撑结构创新、海冰条件下海上风机支撑结构分析等八大关键技术,为我国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科技发展部部长刘寒秋在《柔性海缆保护装置在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的应用思考》主题演讲中,分享了柔性海缆保护装置项目的背景、方案介绍、测试验证、项目业绩以及应用思考。
海缆失效问题严重,理赔数量占40%,金额占83%,主要因冲刷使海缆悬空或裸露,受波浪、海流作用产生过弯、疲劳破坏或磨损失效。传统弯曲限制器存在部件多、可靠性低、耐磨性差等问题。柔性海缆保护装置采用少部件、流线型设计,具备防弯曲、抗冲击、防磨损、抗疲劳性能,表面光滑不易附着海生物,已完成第三方测试和海上安装测试,应用于单桩带套笼、高桩承台等多种项目,有效保护海缆,减少修复成本和停机损失,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专业总工尹光荣带来了主题分享《田湾海上光伏新型结构体系设计创新》,介绍了海上光伏的技术方案和难点并对未来海上光伏开发方向进行展望。
海上光伏是太阳能开发与海洋环境相结合的模式,从陆地向海洋拓展,旨在破解能源结构转型难题。海上光伏的整体结构方案包括固定式和漂浮式。田湾项目采用单向连续模块化桁架结构,优化了上部钢结构和桩基础设计,提高了施工效率。一体化设计技术考虑了海洋风波流环境等因素,通过3D3S和SACS软件实现模型和载荷数据的交互处理。但同时,海上光伏面临着如强腐蚀环境、浅水施工作业困难等的技术难点。未来,海上光伏将聚焦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以及政策支持和多方合作,推动产业进步。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朱卫国演讲的主题是《海上升压站装船运输与海上安装技术研究》,探讨了海上升压站的运输与安装技术包括装船方式选择、滚装装船关键技术和运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等。
朱总工程师先介绍了海上升压站的运输与安装技术,涵盖装船方式选择、滚装装船关键技术、运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吊装和锚泊关键技术。随着海上风电向大容量、深远海发展,海上升压站的规模和重量不断增加,推动了海工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运输监测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上海振华重工凭借其在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先地位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提出了多种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海上风电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中国船级社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师、博士曲晓奇发表了主题演讲《漂浮式海洋能源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实践》,解析了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和科研项目的风险点并提出建议。
中国离岸50至150公里的可开发风电容量超3亿千瓦,现有5款漂浮式风电样机示范项目。2025年4月1日,《海上浮动设施技术规则(2025)》和《海上浮动设施检验规则(2025)》正式生效,填补了海上浮动设施检验技术要求的空白,适用于中国管辖海域内的钢质或等效材料的海上浮动设施,涵盖结构、稳性、定位系统等多方面。此外,曲博士还分析了海上浮式风电的安全风险点,包括环境载荷、主动压载系统应用、重要舾装件风险点、电气系统等,并提出了创新型规范标准研制、关键技术突破及共同船型开发等建议。
第二天的论坛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海上光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崔琳带来的主题演讲《中国海上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拉开帷幕,他向大家展示了中国海上光伏产业的行业现状、示范项目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中国海上光伏产业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发展迅速,固定式光伏已实现百万千瓦规模,而漂浮式光伏仍面临技术挑战。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推动行业向更加市场化、竞争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多个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取得突破,如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项目和国华投资江苏如东400兆瓦“光氢储一体化”项目。但海上光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如海洋环境下系统能效与安全性、腐蚀与生物附着问题的技术挑战。未来技术发展将聚焦多领域融合,如海上风光同场、海上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氢。
晶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总监杜小洞演讲的主题为《光耀蓝海 超凡进阶——晶澳组件赋能海光应用环境》,分享了晶澳通过创新的组件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为海上光伏应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海上光伏具有巨大潜力,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对应的装机潜力超100吉瓦。然而,海上光伏面临着高盐雾、海水腐蚀等复杂环境的挑战。晶澳科技推出湛蓝系列和耀蓝系列产品,采用强化封装技术如高耐候双层镀膜玻璃、高阻水密封胶等,提升组件在海洋环境中的可靠性。晶澳组件通过IEC标准及加严测试,包括盐雾、氨气、盐水浸润性等测试,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晶澳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拥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品制造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大型光伏项目。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氢能中心博士孙潇发表了主题演讲《海上风电制氢:国际技术路线与容量配置实践》,探讨了海上风电制氢的背景意义、技术路线、成本分析以及前景展望。
海上风电作为中国第三大电力来源,发展迅猛,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六年世界第一。海上风电制氢的技术路线包括碱性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和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近期以碱性电解槽为主,中期将转向ALK与PEM组合模式,远期有望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的突破。孙博士指出电费成本占制氢总成本的70%~80%,降低电力成本是关键。然而,目前仍面临技术、经济性和产业化瓶颈等挑战。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海上风电制氢有望在未来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应用。
北京绿碳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销售经理李明伟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创新引领“蓝色引擎”》为题发表了主题分享探讨了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及其经济效益。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通过节约集约用海指标和政策支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模式结合了海上风电基础设施与海洋牧场的养殖功能,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收益。以虹鳟鱼和黑鮶鱼养殖为例,年产量分别为1680吨和2057吨,年净利润分别为6590万元和3160万元;海胆和海参养殖年净利润分别为7050万元和2550.7万元。项目总投资12.45亿元,投资回收周期约5.5年,投资回报率18.1%。公司还提供绿色低碳综合服务,涵盖双碳、新能源和环境领域,助力企业和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博士赵旭发表了题为《驭光向海,风光无限:一种可快速部署的折叠型海上漂浮式光伏解决方案TK-FFPV》的演讲,分享了一种可灌输部署的折叠平台上漂浮式光伏解决方案TK-FFPV,并介绍了海上漂浮光伏的发展和挑战。
海上光伏作为商业蓝海,面临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大规模制造和应用的海上漂浮光伏解决方案,希望成为通用标准,利用制造业优势降低成本。此外,他还探讨了东南亚地区清洁能源转型的潜力以及便携式太阳能充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最后他以挪威海工公司为例,分析了海上清洁能源未来趋势,包括海上风电、光伏、制氢等,强调氢气化工及航运业的需求。
感谢来自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天津理工大学海洋能源学院、中能建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上海电力设计院、振华重工、中国船级社海洋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海上光伏专业委员会、晶澳科技、北京绿碳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华润电力、大唐集团辽宁分公司、中核汇能、浙能嘉兴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阳光新能源、华能清能院、三一重能、运达股份、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中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能建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中铁大桥局、中交一航局、中电建天津分公司、天津电建、中核华兴建设、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华电科工、天能重工、中建八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本届论坛。本届2025中国海上新能源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七届中国海上风电建设与卓越运维发展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关于诺本集团
诺本集团是国际领先的投资贸易促进机构,致力于发展欧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国际投资和贸易,及各领域先进技术的交流。自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及世界500强企业的支持下,诺本每年成功在华举办40余次国际投资和贸易发展峰会,已成为持续发展的中国市场和国际先进技术及优质资本之间合作沟通的有效桥梁,并成为中国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投资贸易促进机构之一。
 
欲知更多详情,请联系:
上海诺本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Christina Xu
+86 21 60851000
推荐阅读

上海:已通过竞争性配置明确上网电价的海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继续按照现行政策执行

海洋能源网获悉,8月5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上海市贯彻落实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包括《上海市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差价结算工作方案》、《上海市新能源增量项目机制电价竞价工作方案》、《上海市电力市场成本调查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文件提出,已通过竞争性配置明确上网电价的海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继续按照现行政策执行。已核准或备案的海上光伏项目,竞争性配置相关文件中已明确上网电价的,则该上网电价为机制电价,不再参与竞价,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参照存量项目相关规定确定。深远海风电等项目有关规定 2025-08-06

中车株洲所12MW海上双馈风电机组成功吊装 助力中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

海洋能源网获悉,8月3日,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12MW海上双馈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吊装。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在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家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12MW海上双馈风电机组是中车株洲所深厚技术积淀与持续创新的结晶。该机组深度传承了中车在高端装备领域久经考验的高铁级长寿命与高可靠性基因,通过关键部件的深度优化,展现出卓越的海洋环境适应能力。尤其在高盐雾腐蚀与强台风等极端... 2025-08-06

海南:依托环岛西线海上风电资源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海洋能源网获悉,8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行动方案》指出,做优做强绿色低碳产业。依托环岛西线海上风电资源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力争到2027年昌江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25亿元,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87%。、 2025-08-05

RWE与英国North Star签订长期海上运维船租赁协议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德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RWE集团与英国最大的船舶运营公司North Star签订了长期协议,租用下一代海上运维船(SOV),用于维护RWE不断增长的海上风电业务。根据协议,RWE将从North Star租用两艘SOV——格兰扁鹰号(Grampian Eagle)和格兰隼号(Grampian Kestrel)。这两艘船均具备使用替代低碳燃料的能力。作为租赁协议的一部分,North Star将提供全面的海上服务。此外,RWE和North Star还签订了两艘新船的预订协议,这两艘船将由挪 2025-08-05

JERA与BP组建合资企业JERA Nex bp 携手进军全球海上风电领域

海洋能源网获悉,日前,日本JERA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BP)已成功完成合资企业JERA Nex bp的组建。该企业拥有13吉瓦的净潜在发电能力,涵盖运营资产和开发项目。JERA Nex bp是一家全球海上风电开发商、所有者和运营商,由JERA和BP各持50%股份。其资产组合包括约1吉瓦的已安装净发电能力、7.5吉瓦的开发项目储备以及额外4.5吉瓦的已锁定租赁权。JERA Nex bp首席执行官Nathalie Oosterlinck表示:我们汇聚了两支能力卓越的团队,凭借东西方两大顶尖... 2025-08-04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