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实力包含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指传统的军事、经济实力等,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非物化要素所构成的实力,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论语·子路》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孔子在这里讲的“近悦远来”便是指对外吸引力,即软实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会极大提升中国的对外吸引力和对内凝聚力,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为指引,也要为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服务。 应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能缺少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随着软实力重要性的愈发提升,文化建设与海洋经济、军事实力建设是同等重要的。就其对内对外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言,海洋文化建设更重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政治地位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国际话语权具体体现为国际话语的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以及制度创设力等方面。
一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议题的设置力。 国际议题设置力主要体现为议题的影响力,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国际重视和接受。
二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传播的辐射力。 国际传播辐射力体现为国际媒体品牌化发展水平,分众化、精准化、在地化传播的能力,以及协同发声辐射国际社会的能力。中国媒体需提升自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打造自身的品牌与影响力,提升协同效应。研究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学者、企业界人士也可以走向国际社会,积极发声,逐渐形成多元主体传播的新格局。传播辐射力的提升有赖于传播手段与传播技巧的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国对外媒体在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在地传播的传播方式以及全媒体与融媒体等传播手段取得良好成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对外传播中,中国应更加重视协同并进,在多元主体参与、及时发声,讲事实、讲道理、讲情感、讲故事,争取民心沟通、融通中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效。
三是必须增强中国理念的国际引领力。 国际理念引领力体现为外交原则理念被国际社会响应、认同并写入国际文件中所产生的引领能力。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四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力。 形象影响力体现为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同度与亲近度的能力。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以及公众对于我国海洋理念的理解深入,中国的海洋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五是必须增强中国国际方案的贡献力。 国际方案贡献力体现为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倡议与实施中国方案的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使中国提出有关海洋治理与合作的倡议更具有文化积淀,使中国倡导的包含“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案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接受。六是必须增强中国的国际制度创设力。国际制度创设力体现为中国创设相关国际机制与规则的能力。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竞争”。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国增加制度性话语权,通过创设有关海洋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改革和转变现有国际机制,使有关海洋的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对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和谐海洋”的美好愿景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价值。
海洋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协同治理理念,超越了单一国家和利益主体的狭隘利益观,寻求通过国际社会在海洋事务中的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治理挑战。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旨在共享海洋发展红利,通过各层级、多领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拓展合作范围、扩大合作的共同利益,持续共享海洋的空间和资源利益,进而夯实合作基础并实现人海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把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提升到新阶段,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中国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不仅有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以海洋工业实力作为支撑、以外交作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方向,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
需要提升各国对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接受程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将拓展我国国际传播的海外布局,进一步提升中国和平、和谐、包容的海洋观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影响力,使这些话语以及理念逐渐上升为国际共识,逐渐为国际社会熟知与认可,也可以促使中国提出的这些理念为国际社会所响应,并被写入相关国际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