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伊始,主持人翟恩地首先对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着重强调,行业的进步离不开同行间的紧密协作,因此呼吁大家在本次会议及未来的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相互支持、深化信息互通,以共享经验、共促发展。
作为本次会议核心议程之一,水规总院高级工程师李帅详细介绍了启动会后标准编制情况,并就意见汇总及采纳情况等作了具体说明。全体与会专家逐一对意见处理结果进行了复核确认,同时围绕基础结构弹性建模要求与海生物参数取值标准、整机模态分析要求等尚存争议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明确提出,标准需立足大型化、深水化风电发展趋势,为降本增效与新材料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标准编制工作组应整合本次会议意见,抓紧完成草案修订完善工作,形成送审稿,为标准后续的送审、报批环节奠定扎实基础。
技术交流研讨
在标准编制讨论之外,与会专家聚焦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与突破方向,从设计制造、精准检测、高效运维及全链条标准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行业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厘清了路径思路。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钟耀,在题为《漂浮式风电设计进阶驱动下的标准推进思考》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漂浮式风电向深远海规模化发展,国内技术仍处于单机示范阶段,面临设计软件依赖国外、基础型式单一、安全标准缺失等挑战;对此,报告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构建覆盖“设计-建造-运维”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极端台风适应性技术研发、推动与海洋能、氢能等领域的多产业融合创新,以及通过技术迭代验证机制降低度电成本和项目风险,这些举措将为中国漂浮式风电商业化进程提供核心支撑,加速推动技术成熟与产业升级。
1月22日,新版IEC 61400-3-2:2025《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设计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本次修订深度整合了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设计要求(IEC 61400-3-1)的核心技术内容,并针对漂浮式机组的独特特性完成了全面升级迭代。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漂浮式总体设计师李红梅从国际标准转化工作视角出发,对标准进行了系统解读。其报告不仅详细梳理了机组外部环境条件、主体结构设计、锚固系统设计、混凝土构件设计、控制系统优化及浮体稳性分析等内容的更新,还深入分析了标准修订对动态海缆系统与系泊系统带来的技术影响等热点问题。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级业务经理雷宇,在分享中详细阐述了《漂浮式风电机组模型实验关键技术与标准规范》。我国自2013年起已先后建成5台漂浮式风电机组样机,在机组建设过程中显现出了结构耦合性强、性能要求多元、抗台风标准高、多学科深度交织等多重挑战,亟需攻克核心技术以支撑规模化开发需求。因此,物理模型实验成为了海上漂浮式风机开发的核心环节与必经之路。具体来看,全物理试验是基于弗劳德相似律进行缩尺设计,通过圆盘模拟、几何相似叶片或推力相似叶片等实现气动载荷模拟,但当前仍存在雷诺数不匹配、风场模拟失真、叶片超轻量化难度大等技术瓶颈;混合试验则是通过融合数值模拟与物理子结构技术突破尺度限制,但仍面临系统延迟与计算精度把控的双重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华能清能院已启动相关标准研制工作,牵头制定了国内首个团体标准《漂浮式风电机组缩比模型水池试验规范》,旨在攻克大容量漂浮式风电机组试验技术瓶颈,为其规模化开发提供可靠的试验验证支撑。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并网技术室副总工程师刘文亮简要介绍了《风能发电系统 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升压系统技术规范》的预研情况。升压系统作为漂浮式风机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精准破解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核心矛盾 — 即因选址偏远导致的电能传输损耗大、工程成本高等关键问题。该标准的制定也将明确其在振动、防腐、绝缘等方面的严苛要求,通过突破海洋动态环境中电压稳定性控制难、设备腐蚀防护与维护成本高等行业难题,为我国深远海风电的规模化开发与商业化运营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此次会议既是国家标准编制的重要节点,也是行业技术智慧的集中碰撞。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漂浮式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规模化发展,需以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引领,以核心技术突破为支撑。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重点攻克风电机组适配性、浮式平台稳定性、动态海缆抗疲劳性、系泊系统成本控制等关键挑战,凝聚创新合力,为我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