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部海域,风云变幻,台风频繁肆虐。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正面袭击该海域海上设施,中心风力高达12级,给海上作业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作业公司凭借创新之举,成功守护了深水油田的安全生产,而“北斗”轻量化生产数据回传及管理系统的应用,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力量。
在“韦帕”台风过境期间,流花油田的“台风模式”运行时率达到100%,挽回原油产量损失2.75万吨。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流花作业公司对“北斗”技术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应用。此前,南海东部海域各海上设施的“台风模式”主要依赖传统卫星与微波通讯相结合的方式,用于传输生产数据和现场视频数据。但在台风极端天气下,船舶摇摆导致天线对星失效,大气折射雨衰效应等因素,极易使这两种通讯方式失联,陆地操控中心失去对现场的控制能力,给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出现,为这一难题带来了转机。其本身具有可靠性高、响应快速、覆盖面广的通讯优势,集成的短报文系统将导航与通信完美融合,实现了“通导一体”,在抢险抗灾、应急搜索等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流花作业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技术潜力,于去年起开始研究“北斗”关键生产数据短报文回传功能。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先后梳理出1038条回传数据,创新性地形成了轻量化生产管理系统,并于今年成功实现全油田的部署。
在“韦帕”台风来袭时,海上设施的微波通讯中断长达45小时,传统卫星通讯出现2秒级以上的延迟,而“北斗”短报文却凭借其终端集成的导航与通信模块,通过小型化天线(介质谐振器天线)实现低功耗通信,回传周期内短报文传输时延小于0.5秒,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卫星和微波通讯的不足,全面提升了陆地操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北斗”轻量化生产数据回传及管理系统的成功应用,是流花油田“台风模式”的又一次创新突破。近年来,流花作业公司秉持精益管理理念,在细微之处追求卓越,先后完成了锅炉透平远程燃气模式改造、高气油比油井远程生产等功能。在“台风模式”下,达产率从此前的69%提高到98%,基本实现了台风工况下的全产全储,为深水油田的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