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我国自主研发3000米级超深水海管应急回收装置投用

2025-07-21 15:44     来源:海油工程微讯      海洋油气装备海底管道
近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3000米级超深水海管应急回收装置实现首次应用,设备整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应急装备制造取得重要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海洋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海洋油气管道维护修复的关键设备,海管应急回收装置主要用快速回收受损海底管道,提高管道维修效率,降低作业风险。本次投用的楔块式海管应急回收装置包括滑块涨紧机构、高强楔块、深水液压驱动系统、深水排水系统等核心模块,安全工作载荷300吨,最大作业水深达3000米,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便捷、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

深水海管应急回收装置需适应高水压、低温、强腐蚀等极端深海环境,同时对高精度制造、系统集成和跨学科协同要求极高。长期以来,此项设备研制技术和产业在国内尚属空白,设备进口成本高昂且动员周期长,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深水油气资源行业发展。

对此,海油工程成立海管应急回收装置国产化研制攻坚小组,联合国内厂家,开展3000米级超深水楔块式海管应急回收装置技术攻关。“项目历时1年攻克三维建模验证、高强材料选型、原理样机测试、大张力拉力试验、深水液压机械集成等1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海油工程安装分公司海管作业中心经理李斌介绍说。

目前,海油工程已自主掌握6英寸、12英寸、20英寸、30英寸等4种楔块式海管应急回收装置研制及应用技术,安全载荷覆盖300吨到1000吨,作业水深突破3000米。接下来,海油工程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海管应急回收装置系统实现6至48英寸全管径、全壁厚作业能力升级,进一步提升海管应急维修水平,保障海洋油气装备安全运行。

推荐阅读

我国自研“海卫”系统成功海试 深水海管铺设有了智能卫士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创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装备“海卫”系统顺利完成海试。其高耐波无人船、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ARV)、光通信等多项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这套“黑科技”装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深水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无人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07-18

自然资源部公告:各海区局不再承担这项审批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我部优化了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勘测、铺设施工和海域使用审批,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2025-07-18

海上油田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 西江24-7无人平台成功“安家”

海洋能源网获悉,7月14日,南海东部海域传来喜讯,西江24-7平台上部组块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该项目海上安装作业全部完成,正式开启联合调试新阶段。西江24区开发项目是中国海油推动海上油田数智化转型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作业水深约90米,新建一座无人平台西江24-7,铺设1条8.5公里的混输海底管道和1条8.5公里的脐带缆,同时对西江24-3B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平台上部组块总重约3310吨,主体结构由两层甲板组成,主甲板长36.3米,宽36.1米,投影面积相当于3个... 2025-07-16

西江24-7平台组块启航奔赴南海开启海上安装新阶段

海洋能源网获悉,7月1日,伴随着运输驳船嘹亮的汽笛声,西江24-7平台上部组块与西江24-3B平台改造模块在青岛海洋工程建造场地正式启航,奔赴南海。预计7月6日,它们将抵达南海东部作业海域,开启海上安装阶段。利器护航,助力行稳致远西江24-7平台是一座无人智能平台,是西江24区开发项目的核心设施。其中的平台上部组块是本项目最重要的单体之一,吊装重量达3216吨,通过自行模块运输车完成陆地装船。此次长途航行距离约2000公里,预计航行时间为4.5天。... 2025-07-03

中国海油正式发布“擎海Techigh” 深水油气装备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海洋能源网获悉,6月26日,深水油气装备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暨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大会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举行。会上,中国海油系统展示了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并正式发布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同时签订了水下生产系统装备产业链共建协议。这标志着我国在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打造自主可控的深水油气装备现代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水下生产系统:深海油气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水下生... 2025-06-27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