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新闻
三峡新能源海上风电运维江苏有限公司于2017年成立,2020年入驻盐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为三峡集团在苏设立的三级子公司,积极践行“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目标,集中、统一负责三峡集团的海上风电运维管理工作,承载着三峡集团引领海上风电专业化运维的重要使命。目前负责运维项目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地,装机规模已超550万千瓦,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海上风电专业化运维公司,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成立江苏省海上风电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盐城市服务业四星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了全国
2025-02-12
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船海工程EPC总包建造业务,主要依托于全资子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之扬中船舶建造基地,以及合作产能口岸基地、通州湾生产基地开展业务。大津重工通过了工信部《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认证,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内河船型标准化新建液化天然气(LNG)动力示范船定点船厂、江苏省级冰区海域航行海工辅助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AAA级企业资信等级证书。荣获中国工业优秀设计奖1项、江苏省首台套认定1项、镇江市科技类最高奖项梦溪奖等奖项。
2025-01-21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中交海峰风电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迎来喜讯,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这是对其技术实力和研发投入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中交海峰风电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公告,中交海峰风电成为福建省2024年认定报备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中交海峰风电便以三年高新为战略发展目标,专注于海上风电核心装备制造、海上风电场运营维护以及...
2024-12-30
2024年12月13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对近日印发的《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行解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力争全市涉海规上企业超过35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成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针对这一目标,《行动方案》聚焦重点赛道,围绕海洋装备、海洋
2024-12-13
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自2020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设立以来,青岛共有91项成果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15人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青年海洋科技奖。今年以来,青岛落实“海洋15条”政策,规上涉海企业超过28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2家。青岛着力吸引一批海洋顶尖人才、科研领军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目前,全职住青涉海院士20人,海洋人才达38万人。
2023-11-20
此次双瑞海上风电叶片项目作为活动代表宣布正式开工,江苏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是主要从事风电叶片、机舱罩、特种非金属材料制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新上6条大兆瓦海上风电叶片生产线与配套设施。项目投产达效后,可年产10MW及以上海上风电叶片450套,实现年开票销售15亿元,纳税6000万元。
2023-11-13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注于全系列水下智能装备自主研发、制造、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缆控水下机器人(ROV)、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机(Glider)、自动剖面浮标等工业级产品。总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在北京、深圳及洛杉矶设有办公地址。公司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天津市水下智能无人系统企业重点实验室,享有专利300余项,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享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工业级产品在海底地貌调查、海洋油气开采设备及风电桩基的安装、监测和维护等
2023-06-13
近日,江苏运维公司荣获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并于3月9日举行揭牌仪式。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施新春,盐城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姜浩然,三峡能源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吕鹏远,三峡江苏能投副总经理韩宗伟出席仪式。
2023-03-16
作为国内具备全产业链系统化集成能力的中国海陆缆核心供应商,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海缆系统、陆缆系统、和海洋工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敷设、技术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实现大长度海洋脐带缆产业化的企业。去年公司营收79.32 亿元,同比增加28.8亿元。
2022-05-22
1月6日,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与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浙石化)签约共建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将引入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开展绿色石化、碳中和领域技术创新,逐步推动舟山、浙江乃至全国化工产业低碳转型。这是双碳背景下,舟山市探索科技赋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益实践。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育双碳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海风和潮汐能发电、渔业碳汇、绿色油气……聚焦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2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