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传来好消息,其三甘醇再生系统汽提气回收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该项目自今年年初启动以来,备受关注。待其正式投用后,预计全年可减少天然气放空量近100万立方米,降低碳排放量超1600吨。这无疑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生产体系的关键一步,为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流程优化:节能降碳从源头抓起
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生产过程中,气田总监牵头成立专项突击队,深入探寻闪蒸气出现的源头,经过反复论证,专项突击队不断优化方案,改造工艺流程,最终实现了对闪蒸气的有效回收利用。这一举措每年可回收44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千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限海南分公司还将这一成功经验推广至“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在二期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将能耗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点规划。在新建的生产平台上,高低压放空系统、乙二醇再生系统和化学药剂储罐均采用氮气作为吹扫气和覆盖气,以氮气替代天然气。氮气来源于崖城13-1气田生产平台。通过升级改造该平台原有的空压机和氮气发生器,有限海南分公司大幅提升了制氮能力,每年减少天然气消耗量约115万立方米。
在电力方面,“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也进行了优化调整。基于前期的多轮核算与试验,专业人员发现单透平机组运行完全能够满足气田的用电需求,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天然气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于是,气田从双透平机组运行顺利转为单机组运行,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数智赋能:能耗管控更加精细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工艺系统规模大、结构复杂,这给能耗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有限海南分公司引进了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气田凝析油外输系统、天然气外输系统的能效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功能强大,不仅能够以图表、曲线、表格等多种形式直观展示总能耗,还可对重点设备能耗进行分类、分区数据统计,并从不同维度提供能耗对比解读。这为精准定位高耗能点、优化能源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相关生产负责人表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让我们能够更加科学、精准地进行能源管理,为气田经济用能、合理用能提供了坚实保障。”
应对极端天气:提升生产韧性与效率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所在海域天气情况复杂多变,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在过去,当强台风来临时,气田只能选择关井停产,这不仅造成了天然气的损耗,还增加了复产后的生产药剂消耗量。
为解决这一问题,气田按照“全面评估、系统设计、稳妥实施”的原则,对风暴条件下能源站的总体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制订了270余套相关设备改造调试方案。同时,推动建设了“深海一号”陆上操控中心等配套设施,使气田具备了远程遥控生产能力。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气田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每年可增产天然气量超6000万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外,2024年,有限海南分公司还对“深海一号”能源站673盏非应急防爆荧光灯实施了节能改造。通过采用光效更高、更节能的LED灯管代替原有的荧光灯管,显著节约了电能,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是我国深海油气开发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通过流程优化、数智赋能以及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的提升,气田不仅实现了节能降碳的目标,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韧性,为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更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深海一号”将继续在深海中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