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5月16-17日,第七届风力发电支撑结构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办。中船科技副总经理、中船海装常务副总经理黄卫民出席大会圆桌论坛,与来自能源开发、设计研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多位行业专家,围绕风电支撑结构技术创新、海上风电开发的技术突破与多场景应用展开深度对话,为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卫民在对话中指出,中船海装是行业最早布局混塔产业的整机商之一。目前,首批并网的混塔已稳定运行超7万小时,混塔订单业绩总量已超6.5吉瓦。公司还创造性地打造了“钢管混凝土预应力格构式塔架”“预制装配式基础”“漂浮式海上风电装备”等示范项目,在推动行业混塔技术进步和支撑结构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擎风之柱:打造创新示范工程
随着我国陆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和大兆瓦机组的普及,钢混塔筒凭借其综合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突破高度限制、运输安装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风电整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技术路径和抢占陆上风电市场的核心装备。
作为专业从事风电装备制造的“国家队”,中船科技旗下中船海装结合风电发展趋势,率先在行业中布局风电混塔产业,并成立塔筒工程部,专业化从事风电支撑结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业务。2017年和2019年,公司先后实现了混塔产品样机示范、小批量及规模化应用。
经过10年的技术沉淀,中船海装逐步打造了适应陆上多种地域环境的120-200米轮毂高度、机型覆盖5.X-15.X兆瓦的混塔产品体系,实现混塔订单业绩超6.5吉瓦,并在河南、江苏、山东、甘肃等地建设了多个陆上创新示范工程项目。
其中,全球首台165米级钢管混凝土预应力格构式塔架于2023年1月在山东中明德州乐陵风电项目完成安装。该形式塔架为我国陆上低风速区风资源开发提供了更多选择,促进了我国陆上风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荣获“2024年全国电力行业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成果特等项目”。
2024年8月,国内首台预制装配式风机基础在中船风电高台北部滩20万千瓦风电项目示范应用。该项目采用化整为零、预制装配的作业模式,将传统模式下风机基础现场一体浇筑变为多个扇形部件预制化生产、批次施工、环形定位安装。这一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填补了国内预制装配式基础在实践运用领域的空白。
挺起脊梁:筑牢绿色能源根基
风电工作环境复杂多变,既要承受连年累月的强风冲击,又要面对雷电、冰冻、沙尘等极端天气的考验。随着风电开发规模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倒塔事故屡见不鲜,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船海装时刻牢记“责任风电、品质先行”的质量理念,积极应对不同环境对风电整机及支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的挑战,构建了塔筒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了贯穿塔筒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四位一体”的标准化流程,坚决挺起“风电脊梁”。
在设计环节,中船海装构建了数值仿真、实验论证、运行监测相结合的设计体系。针对混塔转接段、横缝连接等关键结构和节点的设计与应用,均经过充分实验验证。开发的塔筒系列产品,均经过样机测试、小批量运行,再到批量化实施,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生产环节,中船海装开展了智能化及数字化技术应用,如智能张拉系统及精准控制、数字化检测及虚拟拼装、自动化施工作业工具等,从质量和效率上实现双提升。
在施工环节,中船海装针对环氧树脂冬季施工等难题,重点开展拼接缝抗渗漏性能测试、低温固化反应分析等核心试验,并搭建性能数据库。基于施工环境,公司定制全流程施工方案,通过前期充分准备、过程精细化控制、风险动态管理,实现“零事故、高精度、高效率”的作业目标。
在运维环节,中船海装以“预防为主、数据赋能、主动干预”为核心,实施塔筒螺栓、预应力钢绞线等关键连接结构的健康状态监测,并采取实测塔筒频率等措施,降低事故风险,确保风电机组稳定运行。
陆海并进: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
随着近年来风电机组的多场景应用、多元化发展,中船海装在陆上混塔业绩稳步提升的基础上,还聚焦海上基础结构技术进步,逐步形成了单桩、多桩导管架、高桩承台、浮体平台等多种海上风电基础设计能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多元化支撑结构解决方案。
在海上基础开发方面,中船海装搭建了海上风电机组-塔架-基础一体化设计平台,将支撑结构与整机耦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公司采用风浪流耦合作用下支撑结构载荷与频率联合寻优技术、多约束下塔筒与基础结构协同优化技术、风浪耦合作用下支撑结构全时程分析技术,实现塔筒-基础整体寻优。
针对深远海市场,中船海装打造了国内首款深海漂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该浮体采用半潜式基础设计、柱稳式平台构型,呈等边三角形布局,由立柱、锤荡板、下浮体及方形横撑构成,并采用3×3悬连线式系泊方案,以充分保障其安全稳定,能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极端海况,成为深远海风电机组的重要选择。
面向未来,中船海装将秉承“应用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理念,在海上钢-混预制浮体开发及漂浮式风电+海上制氢氨醇等融合发展方面协同创新、持续发力,全力推进漂浮式风电综合降本、提质增效,为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发展和激活蓝色海洋经济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