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海上风电30年,看汕头。”5月13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当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风电机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测试平台”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广东汕头召开。
风电机组测试平台是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综合性测试和验证的大型实验设施。简言之,风电机组在正式投产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测试,通过技术验证后才能批量投入市场。当前中国海上风电机组规模已经达到26兆瓦级别,亟需研制性能更强、功能更完善的风电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会议现场。 南方+ 余丹 拍摄
当天论证的项目被立项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其依托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目前正在建设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
“我们从项目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其技术难度。”秦海岩告诉记者,由于该项目实验功能、参数数据远远超过现有平台,建设上面临一定困难。举行方案论证会,正是借助各方专家的专业领域知识,对项目进行论证、指导。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风电研发路径早已从“跟随国外经验”向“引领技术”转变,探索建设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是中国勇闯技术“无人区”的体现,这背后离不开广东、汕头政府对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重视和支持。
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效果图。
时间回到2023年,汕头启动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并提出打造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的构想。“怎么才能成为创新的策源地?”秦海岩认为,汕头海上风电要引领创新,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要为全行业大功率装置提供一个共性技术基础研究平台。“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项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当天,现场经过严谨的质询与深入讨论,专家组对“大型风电机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测试平台”项目实施方案的战略性、创新性与可行性形成了高度共识,一致同意通过论证。评审专家认为,项目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在大型风电机组全功率智能测试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海上风电装备的研发设计、性能验证提供国际领先的支撑平台,为我国抢占全球风电技术制高点注入强劲动能。
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效果图。
“项目建成后,将为未来海上风电30年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秦海岩透露,目前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项目已在濠江区“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落地建设,预计将于2026年底完成基础建设,2027年投入使用。不仅能够加速汕头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的成形,更将助力广东省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明确支持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头锚定建设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和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的远景目标,探索出一条以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为驱动,以风电先进装备制造为支撑,以研发创新、施工运维、检验认证等风电服务业为保障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道路。
围绕“1+4”先进能源实验室体系布局,汕头正全力推进海上风电核心技术攻关与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研发、制造、检测认证等关键环节的“1+3+3”风电产业集群,吸引了华润集团、京能集团、金风科技、鉴衡认证等一批龙头企业深度参与。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高金吉表示,本次项目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契合,项目的实施和后续服役,将帮助我国在超大型海上风电装备研发领域构筑竞争制高点,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在三年内完成项目建设并不简单,我对汕头充满信心。”(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余丹)
中国在风电领域的探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率先进入“无人区”。自主设计制造的海上20MW级风电机组,已经触及现有技术边界,亟需在风电基础理论与模型、设计标准与规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24年12月4日-5日,在2024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上,“40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协同创新合作组织成立及合作备忘录签订仪式引人瞩目。
来自华润新能源、鉴衡认证、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暨南大学、金风科技、电气风电、明阳集团、远景能源、中车株洲所、三一重能、运达股份、国电联合动力、东方电气、中船海装、德力佳、中车永济电机、中车株洲电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洛轴的共21个单位的代表,共同签订了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