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广东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海岛数量全国第三,具备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近年来,广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以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6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现代化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全面提速,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一, 一批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型成势,“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等一批“国之重器”“国字号”创新平台涌现粤港澳大湾区,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全国首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入选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在海洋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决心。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积极对标国际国内最好最优最一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深入推动海洋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并从以下4个方面切实担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
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强化海洋空间规划引领管控, 通过实施海岸带规划“一张图”管理,促进岸线、海域、海岛高效利用,逐步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优势集聚、人海和谐的海岸带开发保护新格局。 协同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出台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构建“一湾五圈”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深圳、湛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高标准打造环珠江口100千米“黄金内湾”,谋划广州万顷沙等十大涉海平台,加快大湾区重点港航项目和粤东粤西两翼港口群建设,推动湛江、汕头等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和临港经济区。深化山海协作,支持珠三角探索“飞地”“飞海”合作机制,在粤东西北地区共建园区,鼓励珠三角涉海龙头企业向粤东、粤西沿海地区有序转移。
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广东样板
巩 固拓展优势产业,壮大深海研究、海洋船舶、海工装备、绿色石化等领域竞争优势, 加快打造海洋油气化工、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旅游5个千亿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制氢、海洋空天等具有引领性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与落地,抢占产业制高点。重点建立完善企业孵化成长机制,培育一批海洋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单项冠军企业。
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打造顶尖平台,加快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建设, 推动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尽快启动建设,搭建一批专业的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孵化、中试平台。加快科技攻关,重点突破无人船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深海科学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 加强人才支撑,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领域具备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标准建设深圳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强化涉海职业院校学科建设,“定制化”培养紧缺人才。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持续开展海岸线保护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 高标准建好“国际红树林中心”和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细则,开展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扎实做好海洋防灾减灾,编制海洋生态图,开展海洋灾害风险预警、海洋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建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预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