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中国电力报发表题为《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文章。文章指出,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已进入大规模、高比例跃升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海上风电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从近海浅水区向深水远岸发展的新机遇。
一、海上风电走向深水远岸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速,累计装机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然而,随着近岸海域资源的逐渐饱和,用海矛盾日益突出,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成为必然选择。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新增海上风电项目应在离岸30千米以外或水深大于30米的海域布局。这一政策为海上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近海用海冲突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深水远岸海上风电发展的优势
1. 资源潜力巨大:深远海区域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与近海相比,深远海区域的风速更高、风向更稳定,能够显著提高风电项目的发电效率。
2. 降低用海冲突:深远海区域可避免与渔业、航运、军事等其他用海活动的冲突,为海上风电项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 推动技术创新:深远海风电开发需要更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如漂浮式风电基础、长距离输电技术等,这将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快速进步。
4. 促进多产业融合:深远海风电开发可与氢能、渔业、海水淡化等产业相结合,形成“风电+”的综合开发模式,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为推动海上风电走向深水远岸,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一方面,通过优化海上风电布局,鼓励集群式开发,避免零散分布,提升项目经济性;另一方面,支持海上风电与氢能、氨、醇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新能源制氢、制氨等新模式,促进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共进。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尽管深水远岸海上风电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1. 技术瓶颈:深远海风电开发需要解决漂浮式基础、长距离输电、海上运维等技术难题。
2. 成本问题:深远海风电项目的开发和运维成本较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来降低成本。
3. 生态保护:海上风电开发需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能源局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适合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新技术、新模式。
推动海上风电走向深水远岸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通过“风电+”模式的推广,海上风电将为海洋经济注入新动力,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