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在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海域的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现场,上海建工康益海工公司承建的首回路海缆保护管成功进孔入海。这条直径813毫米、长达1650米的“钢铁长龙”穿越岩土交错地质破土而出,标志着国内海上风电行业最长距离陆对海定向钻回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建工的海缆敷设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项目由上海建工基础集团旗下康益海工公司与江苏亨通高压海缆以联合体形式承建,涵盖35kv与220kv海缆的采购及敷设施工。作为海南省“十四五”期间首批获批的海上风电项目之一,它位于水深15-25米的海域,规划总容量1207兆瓦,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容量603兆瓦。
该项目全面投产后,每年可为电网输送约38.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节约标煤115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约299万吨,满足约20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用电需求,为海南自贸港及“清洁能源岛”建设提供强劲的绿色动力。
定向钻回拖技术解析
定向钻回拖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地下穿越施工方法。其核心在于精确钻孔至目标位置后,将管道沿孔拖回,实现无开挖作业。这种方法不仅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还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在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水利设施,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如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理系统及电缆通信布局等领域,定向钻回拖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它有效避免了传统开挖所带来的交通堵塞、环境破坏等问题,缩短了工期并降低了成本。
在申能海南CZ2项目中,海缆登陆段采用非开挖定向钻的方式敷设至海陆缆转换井内,设计定向钻穿越长度达1650米,创下国内海上风电行业最长距离的陆对海定向钻记录。定向钻平面间距4.5米,共两回路,海缆保护管为Q355B材质的钢管,外径813毫米,壁厚20毫米。定向钻岸侧入土段先是经过170米破碎玄武岩层,接着依次穿越凝灰岩、粘土、淤泥等复杂地质。
建设过程中,面临管径大、距离长等挑战,加之出土点水深26米、潮急浪大,陆地段淤泥、粘土、球状火山岩交错,以及管道预制长度受限等难题。但基础集团“非开挖建造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住建委“海上风电场海底电缆敷设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地下工程和海工工程领域的强大施工技术实力,完成多项关键工艺创新,保障了长距离陆对海定向钻穿越的顺利完成。
康益海工的发展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康益海工在海缆敷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近10年间,其参与了国内50多个海上风场的海缆敷设工程。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康益海工不断研发创新,相继推出了动力转盘接缆工艺、动力定位敷缆工艺、超长距离登陆施工工艺,还探索了1000米水深下光缆的敷设工艺,施工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展望未来,康益海工将持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不断攻克深远海动力定位敷缆施工、ROV深水后挖沟作业、深水海缆后保护、深远海大型铺缆船开发等核心技术难题,逐步走向深远海,为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