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12月12日,我国海洋油气田开发领域传来喜讯,中海油研究总院联合有限天津分公司和有限湛江分公司研发的海上精细分层注气关键技术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现场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该试验由海油发展负责实施,调控精度高达95%,这标志着我国在气驱领域的海洋油气田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技术突破解决行业难题
我国海上油田常用的分层注气管柱包括同心双管、平行双管和偏心投捞等类型,但这些传统技术存在吸气剖面不均匀、气窜现象严重、储层动用程度低以及测调精度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海上注气油田的规模化经济开发。
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为攻克海上分层注气管柱无法实现精细调配和实时监测的难题,研究总院技术团队依托“十四五”有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海上油藏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联合天津和湛江分公司成立研发团队。团队借鉴陆上油田注气开发技术和经验,针对井下气嘴节流结构设计、气体流量计量、气体腐蚀、气密封、气嘴冲蚀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成功研制出水气交替工作筒、气密封插入密封、气密封定位密封、气体流动短节等4项核心工具和1套井下测调监测系统。这些成果形成了适合海上油田的边测边调分层注气及液控智能调控分层注气关键技术,能够满足5层分层注气、耐温150℃、耐压50MPa的需求,实现了井下分层注气量的实时调控和精确计量。
技术成果与效率提升
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钻井总师幸雪松介绍,团队在“十三五”期间开展分层注气新工艺探索,并在“十四五”期间成功研发了边测边调分层注气关键技术。该技术通过一趟电缆作业,实现了5层分层调配,无需反复投捞,可任意无级、连续调节任意层位工作筒,不影响其他层位的正常注入;同时,地面直接读取井下数据,显著提高了测调效率和配注精度。研发团队在2年时间里进行了百余次气体、流体力学仿真模拟分析、地层气体相态分析、冲蚀流速计算以及不同介质下核心工具地面测调、验封测试等论证试验,全面掌握了海上油田井下精细分层注气方面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工具的完全自主化。
有限天津分公司秦皇岛32-6作业公司主任工程师山金城表示,边测边调分层注气关键技术的应用使得一趟管柱即可实现井下最多5层水气交替注入的精确测调技术,作业效率至少提高了10倍。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制,不仅加快了我国海上油田气驱技术的应用进程,而且是国内油田气驱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对提高油田采收率、推动海上油田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