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24青岛海能会开幕式)
9月13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分会、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青岛海能会——“海洋装备供电技术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船未来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政府部门和产业链有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及代表2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图:海洋装备供电技术论坛现场)
论坛由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的汲水主任主持。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徐重阳副教授在作题为《海上高效长时光-储一体化系统》主题报告分享时表示,全世界都在积极部署海上光伏产业,来应对接下来的新能源转换的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海上光伏的装机容量大于1000GW,占全球光伏总装机量的20%。
(图: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徐重阳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船未来发展研究中心穆志海在作主旨报告分享时表示,传统能源需要增能上产,新型能源要逐步加速发展,并且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成为能源供给主体。整个海洋能源装备发展趋势,也是逐步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深远海、大型化、规模化的趋势进行发展。
(图:中船未来发展研究中心穆志海作主旨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郭兵勇教授在作《面向浮标的波浪能发电功率控制与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主题报告分享时表示,所有的新能源,相比而言可能是波浪能的随机性最强,它从几秒到几年,意味着能量密度变化特别大,最优发电需要一个控制的问题。
(图:西北工业大学郭兵勇教授作主题报告)
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汲水主任在作题为《海洋能源多能互补利用发展分析》主题报告分享时表示,小型分布式这块,我们可能聚焦于像军民融合等等特殊场景下,深远海设备的原位供电和岛礁供电,它对成本不太敏感。多能产业融合这块,要把后面的绿电转化和消纳储运的问题解决,才可能打通产业链。
(图: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汲水主任作主题报告)
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牟春晓(迟浩坤代讲)在作题为《海洋环境下智能观测装备电能供应技术研究与应用》主题报告分享时表示,在海洋强国建设战略驱动下,我们有必要合理有效利用海洋资源,而海洋资源的合理与利用又离不开水下的智能观测装备,也就是常见的水下无人自主潜航器,也就是AUV。
(图: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师迟浩坤作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显涛在作题为《大型海上浮式光伏系统耦合动力学研究》主题报告分享时认为,海上漂浮式光伏是下一代光伏大规模发展应用的科技制高点,未来要开发大规模区域,也只有往海上走。但是当前还处在一个概念的泡沫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可行的技术方案。
(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显涛作主题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讲师陶霁在作题为《“浪灵”多自由度波浪能装置设计与研究》主题报告分享时指出,海洋能对于我们的生态战略,包括国防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等,都具备重大的意义,海洋能可以助力碳排放双控,同时对于偏远海岛岛礁权的维护,都可以长期稳定地供能。对于海洋强国战略,通过原位供能,可以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图: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讲师陶霁作主题报告)
海洋装备供电技术是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相关领域走向深海以及融合发展,海洋装备供电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海能会展览区现场)
本次青岛海能会期间除了举办了“海洋装备供电技术论坛”,同时还举办了“海洋能源与两用技术创新发展论坛”、“海洋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论坛”、“海洋新材料与防腐技术前瞻论坛”、“海洋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海上光伏产业发展论坛”、“海洋能源认证服务与标准研究论坛”等高端论坛和专业展览。青岛海能会的成功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海洋强国及能源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为海洋能源领域科研单位、行业企业、高校院所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科技与产业架起一座畅通而稳固的桥梁。与会人员通过研讨交流,共商海洋能源发展大计,同绘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全面助力推动我国海洋能源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