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署名文章

2024-07-18 11:54     来源:中国电力报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
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 加快建设以核能为特色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长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深刻洞察国内外能源形势变化,统筹安全与发展,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特点规律和方向趋势,对于落实能源安全保障责任、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能源安全新战略涵盖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既有战略目标,也有发展路径和任务部署,其理论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极其丰富。

一是深刻认识能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始终坚持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本身的供应安全,也涵盖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能源行业要时刻牢记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这一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加快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利用和非化石能源安全替代、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不断夯实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二是将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能源安全的本质要求,也是迈向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近年来清洁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水电、核电规模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能源行业要紧抓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积极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三是将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其中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突出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我国能源发展已经呈现电气化、清洁化、高效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趋势,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制约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以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

四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面对全球能源发展挑战,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发展难题。我们要统筹好开放与安全,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国际战略协作,同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为推动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中广核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具体实践

十年来,中广核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主动发挥保障能源安全的国家队作用,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坚决扛起核安全政治责任,安全生产业绩持续迈向世界一流。 中广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安全和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抓紧抓实抓细核电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提升以质保体系为重点的安质环管理有效性,每年开展由班子成员带队的核安全大检查,常态化开展核安全文化震撼教育,切实提升安全技能水平,推动安全生产业绩持续向一流迈进。十年来,我们持续擦亮安全管理金字招牌,安质环异常事件数量同比大幅下降,短板指标改善明显,2023年27台在运核电机组近八成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5台机组综合指数达到满分。防城港3号机组作为华龙一号西部首堆,顺利完成首次大修,首循环保持零停堆,能力因子达98.36%,以实际行动坚决扛起守护核安全这一政治责任。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核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有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中广核坚决做强做优做大核能主业,努力提升核电主业核心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卓越运营能力,全面提升华龙批量化建设能力,充分发挥核电机组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基荷优势,有力有效支撑能源保供。十年来,中广核累计新投运核电机组20台,有效扩大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基本盘。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整体保持较高水平,24台CPR1000机组平均能力因子连续六年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在区域能源电力保供中有效发挥“定海神针”作用。核电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高峰期同时在建16台机组,2015年以来核准建设华龙一号机组12台。其中,防城港4号机组于今年5月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体现了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是中广核践行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发展的又一项重大里程碑。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中广核始终践行“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的企业使命,坚守绿色发展主赛道不动摇,大力推进落实“清洁能源+”战略,集团核能、核燃料、新能源等六大实体产业都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前景广阔。截至目前,中广核在运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其中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超过3100万千瓦、核准在建超过1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从不足300万千瓦,跃升到超过4500万千瓦,10年增长近15倍。

中广核已累计供应绿色清洁电量超过2.9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8.6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亿吨。紧密围绕主责主业拓展业务,积极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核技术、科技型环保、数字化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正在着力推进规模化发展。

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速打造能源新质生产力。 中广核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四个面向”,从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平台设施等方面积极部署推进自主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清洁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年来,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380亿元,建设9个国家级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和设施,打造一支万余人的科技队伍,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部署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和睦系统”成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安全级DCS平台,实现多堆型应用覆盖。自主化攻关结出实果,在高端核级阀门、关键仪表控制系统、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聚焦华龙一号、小型反应堆、新能源、核医疗等领域设立战略科研专项,着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开放合作中厚植优势。 中广核在立足国内,实现主要业务全国性布局的同时,积极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与法国电力公司共同建成广东台山EPR全球首堆,合作建设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华龙一号通过英国GDA(通用设计)审查和欧洲EUR(用户要求)认证,提升了华龙一号品牌价值,增强了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建成投运中国在非洲的最大单体实业投资项目纳米比亚湖山铀矿,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三,大幅提升我国铀资源供应保障水平。与哈萨克斯坦深化铀矿开发和核燃料组件制造领域合作,实现核燃料供应多元化。在共建“一带一路”16个国家开发近50个非核清洁能源项目,涉及燃气、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多种业务,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近1400万千瓦。

中广核持续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具体部署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剧烈,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全球能源安全供应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在“双碳”目标牵引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将加快推进,同时,能源安全保障依然面临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保障能源安全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未来,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高效将成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广核作为以核能为特色的清洁能源企业,将牢记国资央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肩负的特殊使命,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发挥既有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持续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

一是推动核能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决扛起核安全政治责任,始终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落实核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要求,在电力托底保供中发挥压舱石作用。切实做好在运机组的生产运营,提升设备健康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高质量推进在建核电项目建设,提升华龙批量化建设能力,加强先进建造技术应用,持续实现“一个项目比一个项目好、一台机组比一台机组好”的创优目标。积极推进项目核准和新厂址开发工作,努力保持我国核电连续稳定的发展节奏。着力拓展核能综合利用场景,充分发挥核能在更大领域中的减碳降碳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切实强化我国天然铀保障能力。 强化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实施海外开发、国内开发、国际贸易、自主储备“四位一体”的天然铀保障策略,持续完善天然铀供应保障体系,强化供应保障能力,千方百计确保安全、稳定、经济、可靠的铀资源供应,增强核电发展的资源保障。

三是加快实现能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抓紧推进,以更强意愿、更大力度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加快建成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朝着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好、用途更广泛的方向,深入推进先进核能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持续打造先进堆型、先进燃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依托科技创新强化产业链主导地位,持续开展“卡脖子”问题合力攻关,深入推进华龙一号、光热、核医疗等领域固链补链强链塑链能力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四是积极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新能源优势解决新能源问题,积极探索推进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加大沙戈荒大基地、光伏治沙、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光热+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差异化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和投运,全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统筹推进第二批、第三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建设,力争实现重点项目按计划全容量建成投产。国际合作坚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积极创新优化合作模式,持续深耕“一带一路”共建重点国家,继续落地实施标志性能源合作项目,积极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出“叫得响”的中国品牌。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广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以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广核力量。

推荐阅读

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峰1007”完成重大改造,举行四方见证完工仪式

2024年8月15日,中交海峰风电公司完成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峰1007”重大改造项目,在浙江友联船厂举行四方见证完工仪式。中交海峰风电、舟山海事局、CCS舟山分社、浙江友联船厂四方代表共同出席仪式,并签署完工文件。 2024-08-16

国内首艘搭载智能船舶系统的海上风电施工平台“港航平5”开启海试!

8月15日,国内首艘搭载智能船舶系统的海上风电施工平台“港航平5”,如期完成船体建造与航行调试工作,正式开启海试,为后期正式交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新一代海工装备研发和海上风电深远海发展提供“津港方案”,助力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2024-08-16

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举行首艘NG20000型风电安装船命名仪式

海洋能源网获悉,8月15日,启东中远海运海工隆重举行丹麦Cadeler公司定制的首艘NG20000型风电安装船命名仪式,仪式上教母Helle Holm女士将其命名为Wind Peak峰繁。N1063项目是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建的第14艘风电装备项目,标志着公司继续领跑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此次交付的N1063峰繁项目是NG20000型设计的首制船,集先进设计理念、高端制造技术与智能化管理系统于一身,专为应对深远海复杂海况设计,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海上风电项目的安装需求。启东... 2024-08-16

海南省: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加快引进叶片、塔筒、海缆等配套产品制造企业

8月1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在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中提出,要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海上风电支撑保障中心。实施波浪能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 ,鼓励探索海水提铀技术研发。支持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多能互补系统和示范电站建设。 2024-08-15

塔筒龙头天顺风能斩获海上风电项目大单!

海洋能源网获悉,8月14日中国风电塔筒龙头天顺风能(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中标海上风电场项目的自愿性公告,公告显示天顺风能(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南通长风新能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长风)、广东蓝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广东蓝水)陆续中标签署瑞安1号海上风电场项目、国家电投揭阳海洋牧场支腿式重型网箱实验项目,中标总重量为 16,540.8 吨。瑞安1号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温州瑞安市南麂列岛与北麂列岛之间的海域,总装机容量为300MW,拟安装... 2024-08-15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