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人高效修复管线,从“创口”到“康复”,一共分几步呢?
确认“创口”位置
生产人员在一次巡检中首次发现“症状”----井控盘液压油液位有所下降,判断可能出现泄漏。 随即与仪表人员对错综复杂的液压管线开展全面排查, 最终将泄漏点锁定在B26ST2井井下安全阀液压管线上。
制定“诊疗方案”
既要解决漏失问题避免修井, 又要保证井下安全阀后续正常工作, 还要在堵漏过程中避免油井关停, 可谓难度不小。对此,西江油田作业区党委高度重视,专项督办,梳理油井历年开发生产情况。由油藏团队牵头组织技术专家多次讨论,决定引入国产压差激活堵漏剂。 压差激活密封概念,早在1995年就已经提出,其核心技术长期处于国外厂商高价技术垄断状态。 国产压力激活修复技术起步较晚,且没有现场施工应用先例,西江油田组织团队前往惠州跟踪物模实验,海陆连线讨论优化作业方案,有效降低了潜在的风险。
“创口贴”
西江30-2平台高度配合项目作业团队,仅用时 8小时 就完成了漏失评估、堵剂顶替、高压测试等作业步骤。经过数小时的观察,压力保持稳定,补压泵无补压动作。此次,井下液控管线在线堵漏顺利完成, 不但挽回了油井关停导致的产量损失, 而且有效降低了井筒完整性缺失 所带来的井控风险和环保问题,节省修井作业费用数百万元。
据介绍,一直以来,用于修复管线微小渗漏的压差激活修复技术被国外公司拥有,单次作业费用高达15万美元。为此,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深圳分公司技术团队自主进行科研攻坚,历经一年多,研究合成压差形变高分子胶乳,复配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力激活型堵漏修复剂,并开展注入工艺技术研究,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模拟及性能评价,充分验证国产化堵剂性能效果,最终在现场成功应用。
该修复剂常态是一种稳定的液态化学药剂,通过泵注到漏失点附近,进行自适应密封。当呈分散体系状态下的堵剂到达漏点处,堵剂在一定压差条件下被激活形变,自动吸附聚集,融合固化,将漏点密封。
据悉,下一步,该技术将推广应用,为海上油气田构建安全生产屏障,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