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根钢桩长约170米、直径约2.7米,总重量相当于1万辆小汽车,尺寸和重量均为亚洲之最。“它们深深扎入海床,让导管架经受住复杂海况考验。”中国海油流花油田开发项目工程师王德洋说。
不远处,一艘红白相间的灌浆船抵达作业现场,准备后续灌浆作业。灌浆船通过管线,将特质水泥填满钢桩与裙桩套筒间的空隙,让导管架更加稳固。
导管架相当于“地基”,用于支撑海上油气平台的庞大“身躯”。放眼全球,有数千座导管架生产平台,但应用水深超过300米的不足10座。“海基二号”作业海域平均水深约324米,总重达3.7万吨,用钢量接近北京国家体育场,是国内首次在超过300米水深的海域安装固定式导管架。
“海基二号”扎根300多米的深水,那里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监测?
数字孪生平台成为解决方案。
海上数据采集传输中心、380组监测传感器、海底全剖面流观测平台等设备和系统的架设,让240多公里外的陆地指挥中心能够模拟生成一座数字孪生导管架。“虽然深水中看不见、摸不着,但风、浪、流等环境数据和导管架状态参数,我们可以一清二楚。”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主任工程师王火平说。
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不断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新优势,必将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