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部署要求,发挥江苏沿海地理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的区位优势,坚持安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扩大海洋开放与合作,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海洋产业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做大做强“蓝色板块”,不断提升我市海洋经济在蚕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建设海洋强市为总目标,培育发展九大海洋产业,着力构建“两地两区”为主要特色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到 2026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 17%、23%左右。初步形成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并纳入省级名单的 5 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3 家海洋创新平台和 10 家海洋产业重点企业。到 2030 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 2800 亿元,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全省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样板。
打造国际海上新能源综合利用高地。推动沿海滩涂及近远海两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光伏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以中海油 LNG 项目为龙头,探索风电、光伏、冷能、氢能等多种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上综合能源基地。 ——打造全国知名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海上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为引领,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发挥国家和省技术创新平台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发展海上光伏装备、海洋船舶等潜力产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产业方向
立足发展有基础、有空间,坚持扬优势补短板相结合,重点培育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业等潜力产业,深挖沿海滩涂资源优势,做特沿海滩涂种养业,形成结构合理、发展高效、协同推进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力业)。用好用足丰富的风光资源,加快推动沿海滩涂及近海海上风光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开发,统筹推进海上光伏和已竞配 265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拉长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推进海上风电母港、深远海风电试点示范和“风光+氢、甲醇、液氨”等多种能源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打造长三角综合能源保供基地。依托大型海上风场培育海上风电运维产业,建设东部沿海运维船舶母港。推进高效电池片、大尺寸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伏装备智造集群和国家级光伏研发测 — 4 — 试基地。实施输变电基础设施扩建和智慧升级改造,加强主干电网接入保障能力。加快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高绿电就近就地消纳能力,带动沿海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以中海油 LNG 项目为龙头,探索开展冷能发电、海水淡化、液化分离空气、液化碳酸、轻烃分离、冷冻仓库、低温粉碎废弃物处理等应用,培育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建设国家级冷能综合应用示范区。到 2026 年,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2200 万千瓦,新能源开票销售突破 2500 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有重点任务均需各地落实,不再单独列出)(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围绕海洋资源开发从陆地走向近远海的装备需求,依托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响水经济开发区、建湖石油装备产业园等园区,立足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全力突破海上风电超长风电叶片、高强度齿轮箱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能力,构建从材料制造、关键零部件、主机制造、电场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完善海洋油气开采装备产业链,打造高端海工材料、零部件到核心装备完整产业链条。发挥省新能源淡化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优势,开展海水淡化技术协同攻关,积极开发关键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材料、元件及海水利用专用技术设备,建设海水淡化成套装备产业基地。支持临海工业企业开展海水直流冷却应用,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按照职责 分工负责)
(八)海洋渔业。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发展,打造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加工、流通和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条。优化海水养殖布局,推动沿海池塘标准化改造,探索深水网箱养殖等养殖方式。以陶湾海洋牧场为突破口,加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深化国家能源、长江三峡、中海油等头部能源企业与海洋养殖企业合作,联合实施“海上风电+海水养殖”“海上光伏+海水养殖” “冷能+海水养殖”示范项目。推动海洋食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加快建设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培育海产品交易电商,建设冷链物流基地、电商服务中心、专业市场,争创省级县域海产品电商集聚区,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远洋渔业发展,鼓励发展海产品加工工船。加快现代渔港建设,改造提升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和大丰斗龙港一级渔港,推进响水陈家港、滨海翻身河等渔港建设,推动黄沙港打造集捕捞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和休闲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广旅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高水平海洋科创平台创建。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市内海洋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海洋科创平台和研发机构布局。组建可再生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技术成果开展概念验证。鼓励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引进优质科技成果落地孵化。鼓励相关海洋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海洋类高校、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同建设海洋科技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金风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争创能源研发“赛马争先”创新平台、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级海上风电检验中心、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到 2026 年,新增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机构)30 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完整链接: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