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又传来喜讯,由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自主研发的“虎鲸”热举高效排液技术再次成功应用,获得可观油气流。这已是该技术本年度第5次成功应用。
地质作业技术是海上油气勘探的重要推进器。今年以来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进一步加快向深水深层迈进的步伐,通过多专业融合与自主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关键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较好克服了“双古”(古潜山、古近系)领域所面临的岩性复杂、流体识别难低孔渗储层评价及产能释放难、电缆测井录取资料风险大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初步形成以“虎鲸”为代表的南海东部特色地质作业技术体系,更好实现了“流体识得准”“资料取得到”“产能求得实”。
新装备助力超深水“探宝”
当前,深水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按照国际惯例,一般将水深超过15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超深水油气。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
拖缆地震勘探技术是世界上探测海底地质结构最直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通过物探船搭载的成套拖缆装备“犁”过海面,以地震波信号向千米深水下、远古地层中的油气发出“召唤”,再通过接收到的“回声”,辨明海底油气储层分布。
今年10月,搭载我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的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在南海东部超深水区块成功完成我国首次3000米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叩开3000米级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大门。
南海东部油田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深水的主战场,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正全方位加强深水勘探作业能力建设,带动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升级,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深水油气田持续夯实技术根基。
新技术“呼唤”深层油气
“双古”储层面临着岩性流体复杂多样、储层保护要求高等一系列问题,作业方案实施难度大。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利用不同资料的优势互补,通过录测一体化融合,创新构建“双烃”组分流体识别技术与录测联合的流体评价体系。
该技术首次实现了随钻过程流体性质快速综合评价,大大降低了现场安全风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南海东部深层储层流体识别中,为惠州26-6潜山地质储量申报提供关键支撑,也为近几年南海东部低渗储量的流体识别提供了技术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探井井深越来越大、定向井占比逐年提高,地质资料录取需求大、作业时间长,给电缆测井作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与高昂成本的双重挑战。
为此,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联合相关服务商,共同研发了国际领先的EGAS(电缆阻卡风险防控技术),实现了电缆测井作业前风险评估及设计优化,作业中风险预警和分级应对,作业后案例快速分析与模型迭代升级,解决了电缆测井风险识别难、应对措施少及处理成本高的难题,填补了海上电缆测井作业安全防控技术空白。
“虎鲸”规模化应用开新局
探井测试是勘探的“临门一脚”,测试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储量能否申报、油田能否诞生。对于低孔渗储层,无法靠“射孔枪一响,油嘴一开”求得高产,必须采用新的举升工艺助排。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历经两年多自主攻关,推动“虎鲸”热举高效排液技术成功面世,2022年首用即获成功。该技术大幅提高了测试产能,填补了全球海上深层物性差、凝固点高的探井排液技术空白,实现了低渗储层测试产量的重大跨越,并入选当年中国海油十大勘探关键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在南海东部多个凹陷成功应用,不断突破储层物性门槛。几口井的实践表明,可盘活储量的储层渗透率下探到了2毫达西。应用仅仅一年多来,解放储量即破亿吨,惠州26-6北、开平11-4两口探井的应用效果显著。
近两年,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在地质作业技术方面共获得20多项地市级及以上奖励,研究成果得到了地方和行业的高度认可,取得了优良效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持续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