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2023-12-07 13:4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经济海洋强国海洋科技
山东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1%。海洋经济成为山东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坚定不移扛牢政治责任,经略海洋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找准海洋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探索实践经略海洋“山东路径”。

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升。2018年10月,经党中央批准,在省级机构改革中,山东构建了“海洋委+海洋办+海洋局”的“三海”工作体制,海陆统筹和海海统筹“双统筹”得到加强。成立由省委书记为主任的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切实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8年以来,省委每年专题研究海洋工作,召开2次全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6次省委海洋委会议,部署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将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过程,变成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落地的过程。

海洋战略举措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深入系统谋划,将海洋强省建设列入全省“八大发展战略”“九个强省突破”“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将海洋发展纳入《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和“十四五”海洋经济、科技等专项规划,做细做实海洋经济发展举措,全面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引领区,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海洋战略实践丰富多彩。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东营市建设海洋强市,烟台市勇当海洋强国先锋,潍坊市启动主攻“海洋经济”行动,威海市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日照市重点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链,滨州市全面推动“海上滨州”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成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氛围日趋浓厚。

坚定不移壮大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山东把现代海洋产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发展方向,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涉海项目带动作用突出。围绕海洋重点产业领域,每年筛选一批由省级层面集中推进的重大支撑性项目,强化海域、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持续推动项目落地见效。石岛湾核电项目获国务院核准,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达390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龙口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转入生产准备阶段,带动全省1.3亿吨地炼产业整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暨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批1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海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探索形成深远海绿色养殖等一批实践经验,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占全国39.6%。烟台“耕海 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全面运营,成为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的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号交付,招商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 7000车汽车滚装船下水,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超大型矿砂船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今年前三季度,海洋旅游业保持高景气态势,监测企业营收增长面达72.3%,拉动海洋产业增长4.4个百分点。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培育海洋高端制造业,青岛国信集团建造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 1号”投产运营,东营威飞海洋装备公司制造的首套国产浅水水下采油树装置海试成功,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研建的“蓝鲸号”钻井平台等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6个,日产规模71.32万吨,居全国前列。

坚定不移推进港口整合,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加速迈进

山东着力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海洋港口成为山东畅通内外循环、撬动海洋发展的战略支点。

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全面启动。印发实施《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拓宽海上开放通道,拓展欧亚班列网络,深化海、河、陆、空“四港联动”。2022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9亿吨。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4.9亿吨,同比增长5.3%;集装箱量3100万标箱,同比增长10.8%。

港口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大型原油、矿石、集装箱和 LNG(液化天然气)专业泊位相继建成或开工,截至 2022年年底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638个,港口总通过能力达10.2亿吨。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39条,其中外贸航线244条,航线数量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布局内陆港35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85条。山东首条“日本—烟台—中亚”商品车跨境海铁联运新通道正式启用。

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山东省港口集团自主研发实施的集装箱智能管控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日照港打造国内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动化智慧绿色干散货码头,大宗干散货装卸效率、泊位利用率、场地利用率分别同比提高36%、41.5%和25%。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前湾港区加氢站建成投产并全牌照运营。

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引领,海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塑强

山东围绕科技兴海,着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搭建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2家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建设,拥有“国字号”科研平台46个。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暨半岛科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青岛启动建设。率先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省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家,首批涉海科技领军型入库企业达到81家。

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创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临沂滨海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核电冷源过滤拦截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研发生产的超纯海藻酸钠实现国产化。

海洋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面向全球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推动海洋领域“四链”融合,确定80个实施主体、111个技术攻关需求和155个人才引育需求。全省拥有全职驻鲁海洋领域院士20人,占全国33%。组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启动建设海洋人才港,全省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

坚定不移建设美丽海洋,人与海洋和谐共生新图景正在形成

山东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略海洋的根本大计,印发实施“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等,积极打造海上“绿水青山”。

近海海域水质持续改善。全面实行“湾长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湾长,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湾长379名,压实海洋环保责任。从解决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入手,集中力量打赢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扎实推动入海排污口整治和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整治完成2.09万个入海排污口,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超过90%。青岛灵山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日照海湾专项清漂、美丽海湾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

海洋生态保护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推进实施蓝色海湾整治、海岸带保护行动,全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400公里、滨海湿地9000公顷。黄河口“退养还湿”2.6万公顷,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潍坊在滨海盐碱地实施柽柳种植间作肉苁蓉,每亩可增加经济价值1万元左右。长岛实施“退养还礁”,对生态质量要求很高的斑海豹、大叶藻等海洋生物明显增多。日照港将部分煤场“退煤还沙”,恢复优质沙滩46万平方米。

海洋灾害处置卓有成效。成立海洋气象科学研究院,形成多部门多层级海洋气象合作机制。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各类海上预警信息。建立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强化海洋灾害处置,做好浒苔绿潮前置打捞,2023年浒苔绿潮登滩量较去年减少了94%,基本实现“少上岸、不上岸”的目标。印发实施《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省一体化推进互花米草治理,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影响。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合作,“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

山东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积极拓展海洋对外合作空间,全面塑造海洋发展新优势。

海洋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成功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启动“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现代海洋产业合作专场活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率先探索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登记直接认证机制,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认定数量提升18.3%。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增强。高标准建设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服务保障山东—非洲海洋合作发展对话会等一批重大活动。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正式揭牌,“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步启用,“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海洋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升。聚焦影响沿海地区和海上安全稳定的矛盾风险,海警、公安、海事、渔业等执法机构联合开展“商渔共治”等专项行动,海陆联动、协同打击涉海、涉渔违法犯罪行为。稳妥处置涉外渔业事件,多渠道开展涉海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提升了渔民安全防范能力。

山东依海而立、因海而起,也必将向海而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走向海洋、经略海洋,聚力打造新时代海上山东,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新贡献。(作者系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

推荐阅读

深圳市南山区海洋油气产业生态圈党委签约新项目、发布新场景

12月6日下午,深圳市南山区海洋油气产业生态圈第一批签约暨第二批需求场景发布活动在深圳中海油大厦举行。推进签约新项目9个,发布新场景13个,涉及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多个方面,为构建彼此协同、开放交互的海洋油气产业生态打开了新篇章。南山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相关部门单位、中国海油其他驻深企业负责人,南山区海洋油气产业生态圈党委成员单位,以及相关单位、企业代表参加活动。今年7月,南山区海洋油气产业生态... 2023-12-08

对接融资需求约47亿元!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活动成功举办

11月23日~24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深圳联合举办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活动。据悉,来自各海区、沿海各省市约30家企业和团队,面向深交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9000多家投资机构和超2.9万名专业投资人进行路演,展示内容涉及海洋高端装备、涉海材料、海洋生物等产业,对接融资需求约47亿元。 2023-12-07

东海实验室海洋传感器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正式成立

为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主动融入海洋强省建设833行动,进一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12月4日,东海实验室与舟山海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联合成立海洋传感器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合作双方将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联合组建PI+东海研究团队+合作团队+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共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海洋传感器技术与装备研究所由东海实验室... 2023-12-07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石绥祥:为美丽中国建设积极贡献海洋信息力量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将把深学细悟笃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准确把握大会提出的“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和“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工作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以钉钉子精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部党组具体要求落实落细 2023-12-06

广东省 2024年海洋六大产业拟支持项目清单公布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粤府〔2023〕34号)》《2024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粤自然资函〔2023〕550号)》等规定,现将2024年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清单、分配方案及绩效目标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2月4日至2023年12月8日(五个工作日)。 2023-12-06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