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雷波:汇聚南海区海洋力量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23-11-24 13:57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碳汇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四个重大转变”,明确指出了我国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谋划部署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六大战略部署”,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导向清晰、意义深远。这为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生态系统保护治理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服从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自改革转型以来,牢牢把握海区海洋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定位,努力担当起海洋资源利用监管者、海洋生态环境守护者、海洋防灾预警瞭望者、海洋科技创新实践者的角色,取得了系列成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政治机关意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攻坚必有我的决心和担当,携手南海三省(区)海洋力量,更加坚定地走稳走实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为助力海洋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深入领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努力在推动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摸清海区海洋资源家底。 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持续深化南海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编制海区海洋自然要素清单,掌握海区重要海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及生态环境基础要素。

二是不断完善海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体系。 健全完善南海区海洋经济会商制度,系统把握南海区近岸陆域与近岸海域综合开发态势及产业发展特征,充实完善促进南海区沿海产业高质量、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的海洋信息数据。

三是严格落实海洋资源监管督察责任。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适应于海区多样化海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用好海域海岛动态监管平台,加强海区内地方围填海监督检查。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监管。探索远海风电、深海油气开发监管。完善审批、监管和督察工作技术支持系统,贯通海洋监管和海洋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日常业务监管,实施定期海洋督察,维护良好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深入领会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努力在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实践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海区海洋事务综合协调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着眼海洋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复杂性和脆弱性,推动海区层面建立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多要素集成的海岸带、海域、海岛有序开发和综合治理机制、海洋灾害预警和减灾机制以及海上执法维权机制,努力实现信息互通、监管协同、执法联动。

二是提高海区海洋空间用途管制能力。 注重目标协同,着眼近海海域、海岸线和近岸陆域一体化统筹,突出重要岸线、滩涂、海域及岛屿利用布局,尝试开展海区海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动跟进监督海区内海岸带及近岸海域开发的强度、广度及深度。

三是加大海区无人海岛礁保护利用力度。 强化问题导向,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科学价值、区位优势及权益安全等多因素,实施对全海区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的定期监管,强化对领海基点生态保护监管。

深入领会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努力在提升海区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水平。 深入开展海区生态演替规律与资源承载力研究,加强海区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和生态预警监测,重点构建长棘海星、珊瑚白化预警监测机制,定期发布南海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报告。

二是指导开展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治理。 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以海岸带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为牵引,聚焦大湾区、北部湾和海南岛,注重自然恢复、整治修复、控制保护等多维度多措施的系统运用,指导地方实施南海区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差异化高效率生态修复。

深入领会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努力在增强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科技支撑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制定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规范。 着眼落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自然资源统一分类标准和调查监测评价制度下,探索构建海区“岸-海-空-天”生态系统健康立体诊断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努力推动实施全域全程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

二是不断提高海区海洋数据获取与信息应用水平。 从数据采集、标准化、再分析、业务化等全链条出发,进一步加强海洋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推进南海区海洋立体监测网建设,形成海区基础信息保障“一张图”,强化对南海全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信息保障能力。

三是持续增强海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海区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环境DNA、AI技术、无人机(船)、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重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入侵防控,核电冷源致灾生物防控及海洋碳汇通量监测等交叉研究,探索推进南海典型生态系统基因库和珊瑚避难所建设,切实以科技赋能海区海洋生态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入领会“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努力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挖掘海区蓝碳资源潜力与生态价值实现途径。 着眼提升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协同南海三省(区)在加大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传统蓝碳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及扩容增量的基础上,探索挖掘海洋微生物固碳、海岸带沉积固碳等新兴海洋碳汇资源,积极拓展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二是增强海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着眼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风险排查和调查评估”职责,不断提升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自主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科学评估和预警风暴潮、海平面、海岸侵蚀等各类海洋环境灾害,进一步强化海区赤潮、溢油、危化品和核应急等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积极助力南海三省(区)海洋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雷波)

推荐阅读

《2023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发布,龙源电力上榜!

近日,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布了《2023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龙源电力“海上风电与海洋生物共荣发展”案例成功入选榜单。 2023-11-27

《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11月24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发布了《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4.1,比上年增长3.6%,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量化评估,旨在客观综合评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为引导社会预期提供参考。此次是该指数第七次发布。 2023-11-27

《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法规通过,打造高水平“海上福建”

11月23日,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 ,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法规的通过,将以法治力量推动我省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的“海上福建”。 2023-11-27

山东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二

山东坚持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海洋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1月23日上午,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1.27万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63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6%,稳居全国第二位。 2023-11-24

周晋峰参加2023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探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2023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于2023年11月23-24日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举行。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宏观论坛,围绕海洋科技、海洋产业、航运运输、海洋文明、海洋合作治理5大维度设置10大议题,并邀请了来自中国、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挪威、新加坡、冰岛、希腊、印度、德国共11个国家的60余位重量级嘉宾。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应邀出席参加此次论坛,并在全体会议1中... 2023-11-24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