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随着采油树完成安装并试压合格,番禺4-2油田最新一口调整井提前3.48天高效完工,投产后测试日产油量2800桶,较设计翻三番。这是南海东部油田今年投产的第36口调整井,投产井数再创历年同期新高。
调整井是在生产油田最重要的挖潜手段之一,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咬定年度任务目标,在冲刺季按下“快进键”。在“打好、打快、打赢”思路的引领下,南海东部海域目前9座导管架平台与1条移动钻井平台齐上阵,600余人坚守海上奋力作业,机械轰鸣声、风浪声、人声“交相辉映”。
距离年终“交卷”仅剩不到60天,为进一步加大调整井挖潜力度,调整井团队将在11、12月采取“拓展式推进”策略,最多时将同时启动11个作业点集中上钻,将“抢油夺气”攻坚战推向纵深,全力以赴完成“稳产2000万吨”乃至更高年产量任务目标。
提前上钻率提升10%
为推动调整井作业连续化、规模化,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技术中心、生产作业部、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和各作业区多方联动,聚焦“产量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目标,贯彻“四早”科学部署思路,扎实推进井位早落实、设计早审查、钻前早准备、施工早投产。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实行双周沟通协调会机制,建立重点攻关责任清单,围绕井位储备、项目立项、钻机运维、环评申报、器材筹备等多项工作“一盘棋”全面布局,实现调整井作业从模块钻机到移动钻井平台等多样化作业机具、从地面到水下等多线作业模式的齐头并进,提前上钻率较计划提升近10%。
设计效率提升30%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创新调整井地质油藏管理,建立井位储备库,在地质油藏研究上集中攻关、整体申报,通过滚动增储,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100万吨,增储效果显著。
作业量持续增长、片区资源更显紧张,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是稳产上产的重要保障。调整井团队从工程设计前端入手,以标准化、模块化、专业化建立基础研究联合项目施工控制的精细化模式,设计效率较年初提升近30%,保障调整井提前上钻、快打、多投。
进入海域季风期,在恶劣天气海况和工程高风险、高难度的多重影响下,团队建立“油气田区域负责人”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分级管控措施,强化井控“三基”建设,在流花19-5和番禺30-1气田顺利启动调整井,为粤港澳大湾区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筑牢基础。
为积极践行“钻完井成本精细化管理”,团队开展区域“多台竞钻”作业模式,应用钻井液滚动重复利用、工具资源共享周转、后勤精细管理等多项举措深挖降本增效潜力,大幅节约钻完井作业成本。
此外,团队引入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管理工具,启动监督组团出海、井队区域化固定的“竞赛+协作”良好模式,加上“一区域一模式、一口井一方案、一环节一对策”的“三个一”精准化施工方案,充分发挥出调整井“精、短、快”的节奏优势。
科技赋能控递减、提采收
增储上产离不开科技攻关,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在调整井工作中持续扩大新工具、新技术的试点应用。
调整井团队将常规斜向器进行“空心化”改造,侧钻后配合定向射孔技术,在保留老井产能的同时多“生”出一条新的油气生产通道,极大提高了老油田的单井产能。该技术实施的“单筒双井”联合开采有效提升了稀缺井槽的高效利用率,目前已推广实施7井次,累计增产原油4.7万吨,增产比例超55%。
南海东部部分老油田的主力层位埋藏浅、储层疏松、易出砂,已步入特高含水期。团队深入开展控水技术研究和设计软件升级完善,结合储层特点和配产液量,使用智能化机械可调式控流筛管搭配超轻质亲油疏水防砂颗粒,在油井全生命周期中应用永置式光纤产剖监测技术,实施产液剖面及油藏流线的精准监测,形成了一套精细化控水稳油技术,大幅提升储层开发效果。
理论成果方面也有可喜进展,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开展《导管架定向打桩理论研究》自主科研项目,构建了隔水导管定向打桩理论计算模型。
基于力学分析、数据反演和数学建模,团队从隔水导管入泥开始进行轨迹分离设计,让其朝着既定方向“走下去”,顺利“绕开”邻井导管,有效消除丛式井网井眼碰撞风险,有助于老油田实施二次加密调整,提高剩余油储量动用程度。
接下来,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将持续应用多分支井、长水平井、单筒多井等少井高产技术,推广分舱智能控水、有缆智能分注等精细化控水稳油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引擎”点燃增产澎湃动能,进一步驱动在生产油田产能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