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嘉宾主旨演讲
金风科技风能研究院副院长胡高硕: 大基地风资源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内蒙古新能源基地规划为例切入,针对大基地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大范围场区的机组选型及尾流影响三大痛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风资源评估的准确性,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而精准把控大基地风资源测风。其次可以使用大数据平台、采取组合测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资源评估的不确定性。最后表示大基地项目尾流评估优化设置上针对大型风电场沿主导风向有多排规则排布时,给出了机位排布间距的建议值。
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风资源分析工程师袁令:大基地风电场跨尺度风资源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数值模式的跨尺度风电场风资源评估技术为测风塔代表性不足提供可行性,WRF和风场参数化方案(WFD)耦合模型可有效评估风电大基地场群尾流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机制,为大基地风电场建设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风能设计院总工朱雨露:沙戈荒大基地项目的尾流和气候折减研究
从沙戈荒项目分布及资源特点、低温折减分析、沙尘折减分析和改进尾流模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尾流模型改进新模型优化提出了的两个调整方向,对每台风机的相互作用考虑分析和根据尾流后风速选择对应CT值,保证中高风速段准确性,并在实际风电项目中得到验证。
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资源研发工程师潘航平:大型风电基地尾流评估及其对大基地开发的启示
开发大基地项目需充分考虑周边风场带来的尾流影响,建议拉大间距,减小尾流损失。对于排布紧密、排数较多且排布规则的大基地项目,不建议采用常规工程尾流模型评估其尾流损失。
国家气候中心数值产品技术研发负责人向洋:卫星和数值模式数据分析助力深远海风电开发
国家气候中心研发的中国近海风能资源评估【BCC_3KM】数据库,采用了变分同化与动力同化相结合的混合同化技术和首个专门为太阳能数值预报而设计的数值预报模型(WRF-SOLAR)。此外,国家气候中心基于多源卫星海面风速产品,开展多源卫星交叉定标与融合方法研究,研发多源遥感卫星长序列海面风产品,能够为海上风机设计、风电开发、施工、运维、海外市场拓展等提供有力数据科技支撑。
美迪欧动力气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风能工程师谢新:偏航优化控制技术对海上风电设计方案的影响
采用偏航优化控制技术,可以对单场址和多场址进行风机排布优化,带来发电量的大幅提升;针对多场址,对场群中部分风机应用偏航优化控制技术,仍能够带来发电量提升。同时,针对这样的效果风机间距越小效果也是越显著的,中低风速段效果优化更加明显。
北京瑞科同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前沿技术研发室副主任张弛:关于海上风能资源分布机组选型及开发思路探讨
通过分析海上漂浮雷达在台风过境期间测风数据,统计了台风期间风速风向变化规律,为深入理解台风特性提供参考;最后强调海上前期测风的重要性以及海上机组选型方法,通过对比某海上项目投运前后的实测风速,展示了现有发电量计算软件对海上风电场的尾流普遍低估的现象,提出海上项目开发需要更加关注周边风场尾流因素,降低发电量不达预期的风险。
聚合电力工程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肖书敏:复杂山地风电场选址研究探讨
建议从风电前期开发阶段、招标采购阶段和勘察设计提升复杂山地风电场项目收益。前期开发阶段提前熟悉项目边界条件,尽早摸排限制性因素,深度挖掘项目潜能;招标采购阶段加强对市场调研和预判,针对项目特点,定制化分析,运用新机型,争取最优方案;勘察设计阶段从风机基础设计、道路路径选线、平台设计、线路路径选取、升压站布置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优化设计,从源头上提升项目收益。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高级风资源工程师吴旭红:三维风测量对风资源评估的影响
从常用的测风设备、标量和矢量处理进行分析,提出在复杂地形等特定场址适应性评估时,建议使用超声波测风数据并使用矢量法处理分析十分钟内的三维风速数据,提高机组适应性分析的准确性、降低安全风险。
深圳十沣科技有限公司助理总监熊恒:基于后验概率分布的“以大代小”项目风资源评估方法
"以大代小"项目可以采用基于后验概率分布的风资源评估方法,通过观测PDM误差、场址测量、物理驱动模型PDM确认一个新的发电量评估过程,经过观测评估误差,量化不确定度,使不确定度降低带来显著财务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