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纳米流体装置利用盐度差异发电

2023-09-26 09:32     来源:科技日报     纳米能源 温差能

全球海岸线上有一种尚未开发的能源,这种能源来自海水和淡水之间的盐度差异。现在,一种新的纳米设备可利用这种差异来发电。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纳米流体设备,能够将离子流转化为可用电能。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新一期《纳米能源》杂志上。

纳米流体装置用盐度差异发电。图片来源: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格兰杰工程学院

新设备可用于从海水与淡水边界的自然离子流中提取能量。当两个盐度不同的水体相遇时(如河流流入海洋的地方),盐分子会从较高浓度流向较低浓度,这些流动的能量可被收集,因为它们由溶解的盐形成的带电粒子——离子组成。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纳米级的半导体设备,它利用了设备中流动的离子和电荷之间的“库仑阻力”现象。当离子流过设备中的狭窄通道时,电力导致设备的电荷从一侧移到另一侧,从而产生电压和电流。

模拟发现了两个令人惊讶的行为。首先,他们预计库仑阻力主要是通过相反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发生的,但模拟表明,如果电荷之间是排斥的,该装置同样能很好地工作。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都会产生阻力。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放大效应。由于移动的离子与设备电荷相比质量很大,离子给电荷提供了大量的动量,放大了潜在的电流。这些效应与特定的通道配置以及材料的选择无关,只要通道直径足够窄,以确保离子和电荷之间接近即可。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这些设备阵列扩展到实际发电应用中。他们相信,设备阵列的功率密度可达到或超过太阳能电池,设备阵列在生物医学传感和纳米流体学等其他领域也将具有更大的潜在应用。

推荐阅读

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从陆地试验向海上工程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3-09-13

新突破!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

新华社广州9月11日电(记者周颖)海洋温差能是重要的海上新能源,也是当前全球新能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20kW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近日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返回广州南沙。这是我国首次在实际海况条件下实现海洋温差能发电原理性验证和工程化运行,有力推进我国深海能源开发利用。海洋温差能是海洋可再生能源之一,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由温度差而形成的热能,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广州海... 2023-09-12

国内最大!50kW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成功发电

近日,由中海油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研究总院)牵头研发并设计的50kW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于湛江一次投料成功发电,调试过程中并网电功率达50kW以上,满足指标要求,取得峰值功率超出预期10%以上的显著成效,验证了整体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及运行稳定性。该陆上联调系统是目前国内可应用于工程设计的最大功率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其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研究正逐步从理论试验迈向工业化阶段。50kW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调试现场作为牵头单位,自2020... 2023-09-04

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顺利进行

2023年8月17日,由湛江湾实验室承担的国内首套“50kW温差能发电系统陆上联调”工作, 在实验室龙王湾园区顺利进行。本次调试工作由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绿色能源研究中心主持,调试过程中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大于50kW,满足指标要求,调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023-08-22

我国首个可用于工程设计的海洋温差能发电工艺包获认可

近日,由中海油研究总院主持编制的《50kW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工艺包》,获得中国船级社(CCS)的原则性批准(Approval in Principle,AIP)证书,这是我国首个可用于工程设计的海洋温差能发电工艺包,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研究正逐步从理论试验迈向工业化阶段。 2023-07-06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