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该海管全长3220米,承载着上游7个井口平台的原油外输。2003年至今累计向绥中36-1油田CEP平台输送原油近4000万立方米,相当于载重20吨的罐车前后排列绕中国大陆一周,堪称绥中36-1油田一期的生产“生命线”。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自2014年9月起,开始推动该条海管内检测工作。截至2017年6月,绥中36-1APP平台采用渐进式通球方法,累计进行各类通球作业超过500次,清理出机械杂质近8000千克。
但该海管几何测径球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此海管中段存在长达1000余米的5-6毫米缩径,延阻了内检测作业进一步推进。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组织该项目技术攻关工作。作业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弘同志多次针对这一问题组织进行海陆连线攻坚讨论,在科学验证基础上确定化学溶垢解堵这一工作思路。2023年7月底,在作业公司党委的指引下,油田上下游平台齐心配合,顺利完成该条海管化学溶垢作业,油田外输“生命线”得到有效疏通。
2023年8月在海管溶垢作业成功的基础上,绥中36-1油田APP平台相继完成机械通球过渡和几何测径检测,测径结果满足漏磁内检要求,“卡脖子”技术难题被顺利攻克。8月15日18时,漏磁腐蚀检测球被顺利从绥中36-1油田CEP平台收球筒中成功取出,且全程未发生卡堵现象,检测数据成功读取,一举宣告了该条海管历时9年的内检测工作顺利完成,为油田未来增储上产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讯员:崔正 孟行田 杨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