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领域的“国家队”,海油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做低碳生产模式践行者”、“做低碳解决方案提供者”为愿景,锚定为海内外业主提供绿色低碳海洋工程解决方案目标,以锻造绿色工厂、低碳船队、绿色供应链为保障,以数字赋能、CCUS、深远海风电为突破,多点发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产品、服务结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4月15日,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绿色工厂”通过阶段性评审。在此之前,海油工程所属珠海和青岛场地已相继拿下这一制造领域国家级的绿色“身份证”。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海油工程各建造场地从基地建设、生产运营、维护保障等全周期入手,致力于打造钢铁丛林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海洋装备制造场地。
珠海场地投用岸基供电系统,有效减少船舶靠泊期间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青岛场地开展废气、废水、烟尘等处理设备改造升级,把技术创新作为绿色生产的“推进器”。
作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首个“智能工厂”,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更是将“绿”字融入了基地的每一个角落,创新使用钢渣替代山皮土回填、为保护6棵野生柳树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引进涂装车间燃气辐射加热系统……
海油工程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天津、青岛、珠海场地光伏项目年内均可实现建成并网,预计年产绿电95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8000吨。
与此同时,海油工程拥有3级动力定位深水铺管船、7500吨起重船等19艘船舶组成的专业化海上施工船队,它们是活动在各个海域的“移动工厂”,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者。“不漏一滴油、不惊一片海”是他们的极致追求。为呵护碧海,海油工程不惜投入重金,完成9艘船舶生活污水舱改造,实现渤海地区污水零排放,污油水、含油污水、垃圾统一收集,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为保卫蓝天,海油工程使用的轻油船舶燃油硫含量低于0.1%m/m,重油船舶配备高低硫油转化装置,严格执行高低硫油转化程序,排放标准严于国际公约标准。
在香港LNG接收站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研发出适用于挖掘工作的笼式淤泥幕与冲喷工作使用的浮式泥幕帘,将产生的海泥控制在淤泥幕内,防止影响附近水域水质。项目每周至少进行3次水质影响监测,确保水质影响符合环保要求。为保护海洋哺乳类动物,项目在打桩作业区域周边设置不小于500米半径的海洋哺乳动物管制区,并配备了具备丰富经验的海洋哺乳动物观察员,一旦发现这些“小精灵”进入规定范围,项目就及时停工为它们“让路”。
5月20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开启了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的新里程。
既从小处入手,更着眼于长远,海油工程坚定不移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清洁能源业务发展,成功建成国内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实现国内深远海浮式风电开发取得新突破;成功推动国内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恩平15-1正式投用,实现CCUS技术取得新成果;顺利完成国内首个千万吨级接收站——唐山LNG一阶段工程投产,为京津冀能源结构优化贡献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放眼未来,海油工程将集中力量加强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立足深水风电、CCUS等技术的先行实践,加快建立绿色创新技术体系,做低碳解决方案的有效提供者,做“绿色中国”的坚定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