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水中捞油”守护蓝色海疆——记华东理工大学海上油气田生产水处理技术

2022-11-30 10:20     来源:中国化工报     华东理工大学 海洋油气开采 “水中捞油”深海一号 海上油气平台
在华东理工大学,有一支专注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生产水处理技术及装备的团队。他们有着同样朴素的愿望,那就是用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助力海洋油气行业绿色发展。从2008年开始实验室技术研发,到2014年登上海上平台进行水质调研,再到2022年前往“深海一号”考察,团队自主研发绿色环保生产水处理技术装备,用实际行动守护蓝色海疆。

让“水中捞油”更彻底

海洋石油开采过程是一个“水中捞油”的过程,海上油气田井下采出的是高温高压的油、水、气三相混合物,在开采过程中形成高乳化态油水气混合物,在平台经换热冷凝相变后,油水乳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在油水两相分离不彻底时,会造成生产水油含量严重超标,持续排放或回注将对海洋生态及地层地质环境产生难以逆转的恶劣影响。

但是,在崖城13-1气田平台附近,却常常能看到水清海蓝鱼儿成群结队的场景。那么,这里的排海生产水中的油是怎么“捞”干净的呢?

原来,这种让原本浑浊的含油污水,变得清澈透明可直接排海的“神奇”水处理技术,就是由华东理工大学杨强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短流程绿色分离变革性工艺。

该技术以“多形态油类污染物协同分离”模块化装备为水处理系统核心,突破了当前主流化学破乳方法及“三段式”工艺模式,从源头上实现了绿色环保生产,处理后生产水中油含量这一关键指标优于国内、国际相关标准。

打造水处理新模式

含油污水中不仅携带有原油,还含有许多杂质、悬浮物和泥沙等污染物质,在含油污水处理的流程中,最难啃的骨头就是乳化油,呈现出“水包油”“油包水”“水油互包”的状态,油滴和水相互包裹、相互交融,难以对其进行分离,严重影响水质。

为了清除乳化油这块流程上最大的“绊脚石”,杨强教授团队成员通过查阅万余篇文献、分析水质、模拟计算,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亲疏水组合纤维物理破乳的设计理念,实现了不同粒径油滴逐级逐步进行分离。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油、水在不同材质上的受力差异进行分离的物理法分离模式,为流动的油、水分别搭建“通行道”。与传统的化学法破乳模式相比,该技术处理流程短、占地面积小,并且不会产生浮渣危废造成二次污染,在降低操作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处理效率。

14年来,团队足迹遍布我国渤海、南海海域的30余个重点油气田平台,研究对象覆盖了稠重质油田、轻质油田、高乳化气田等不同水质条件的海洋油气田,深入解析各类污水中不同形态油类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聚并、分离机制,最终开发出化学药剂近零消耗的新型物理分离方法,打造了海上油气田生产水处理新模式。

执着深耕蓝色海疆

一去平台,就是将近一个月,这是杨强教授团队每位成员都经历过的海上故事。无论是初期调研、侧线试验、开工调试,还是效果标定,都离不开参数的调整和取样、测试。团队成员登上平台便进入“战时状态”,要连续30多天从不同的位点取样。样品测试需要经过降温、萃取、沉降、过滤等复杂流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对40余个各种不同类型的水样进行测试。

从陆地到海洋,从气田到油田,团队由最初的四五个人“勇闯天涯”,发展到如今,已有30多人深耕海疆。团队开发的含油污水紧凑绿色处理装备,实现了最大处理能力由720立方米/日到7000立方米/日,再到2.4万立方米/日的跨量级增长,且在相同的处理能力下,占地面积只有传统装备的1/5。

不仅如此,团队更是啃下了亿吨级大型稠油油田秦皇岛32-6油田的生产污水处理这块“硬骨头”,在油品黏度高、密度大、综合含水率高、平台空间狭小的苛刻条件下,研发出一套适合含有高悬浮物的稠油油田污水处理技术装备。

为海洋油气行业添绿

新型高效、绿色环保,杨强团队自主研发的生产水处理技术及装备在业界声誉逐渐响亮起来。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在海上平台关键参数的占地及处理量综合指标、吨水处理成本指标上均领先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2016年7月,在崖城13-1气田平台投运的含油生产水处理装备,突破了海上气田平台深度降压增产挖潜的环保难题,为平台带来近3000万元/年的经济效益。

2018年9月,精简、优化设备结构并升级改造后的含油生产水处理装备在曹妃甸WHPA平台开工投运,每天可提升平台原油产量30%以上,多产原油近3.65万立方米/年,实现了2.9亿元/年的经济效益。

2021年1月,生产污水短流程绿色处理新方法及装备投用于秦皇岛32-6海上重质油田,以单套设备取代了传统“斜板—浮选”两级设备,两年内累计增油61.08万立方米,吨水处理碳减排90%。

此外,团队的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于渤海、南海多个油气田平台生产水处理过程。投运以来,各项目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良,解决了我国海上油气田生产水处理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推荐阅读

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成功实现国产化!

近日,由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台9MW级大型天然气离心压缩机组在国内某海域某平台顺利通过72小时负荷运行考核,机组各项运行数据良好,一次性投运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海上天然气生产一举摆脱了对进口压缩机的依赖,填补了中国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 2023-02-26

创历史新高日产突破9万吨 渤海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

2月21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原油日产突破9万吨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也意味着全国每天原油产量六分之一出自渤海油田。 2023-02-22

中国建造规模最大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抵欧

2月14日,从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油所属海油工程获悉,历时68天,航行17000余海里,中国建造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企鹅FPSO通过“干拖”方式抵达欧洲北海。 2023-02-14

海油“智”造 跃然“海”上

2月1日7时,在海油工程塘沽建造场地,年味还未完全散去,28名施工人员登上大巴前往龙口码头,准备乘船出海,开展渤中29-6油田开发项目的尾项消除工作。这意味着项目已进入投产倒计时。 2023-02-13

世界能源格局加速重塑 全球买家“抢购”海工平台

能源情报提供商Westwood Global Energy透露,由于冲突导致全球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不断升级,不少闲置的钻井平台已重新启动,搁浅在造船厂的钻井平台销售量正在快速增长,而由于承诺使用量的增加,大多数新钻井平台合同的日费率在近几年来首次高于之前的合同,后期预计海上钻井平台的利用率将继续上升。 金融分析机构IHS Markit预计,全球海上钻井平台总需求已从2019年的473座增加到2022年的577座,增长约22%。该机构分析指出,海上油气钻探活动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于利润增长了30%-40 2023-02-10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