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海上油气井在线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近日通过验收

2023-06-21 09: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海油海上油气田油气田开发

由中海油研究总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钻完井)李中牵头的“海上油气井在线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近日通过验收,成果获得专家组高度肯定。1000多个日夜的鏖战终于有了阶段性成果。

从无到有,李中团队系统构建海上油井高精度、高密度、多维度一体化监测和控制理论体系,提出自主的测量、传输、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通海上智慧油田的“信息大动脉”。

回首3年多的攻关路,李中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创新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

找到给油井“号脉”的良方

打造一个智慧油井,是在一线工作27年的海洋石油开发“老兵”李中的夙愿。

“来到中海油研究总院后,我在党建调研中详细摸了摸底,发现我们团队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基础很好,就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李中回忆。

这也确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如今,油气开发的“甜点”越来越少,剩下的多是“残渣”,如何千方百计提质增效,实现精细化管理,尽可能将这些“残渣”吃干净,是摆在油气开发者面前的课题。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李中说。

万事开头难。

智能化的基础是数据。海上智慧油田的建设,需要丰富的井下监测数据作为支撑。获取井下数据的技术开发成为研究团队的第一道难关。

众所周知,海上油气田开发最大的痛点是作业成本太高“我们不可能像陆上油田开发那样,频繁测井测试作业,太费钱了。”李中说。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井筒条件,获取尽可能多的油气藏数据?井下监测就像是一位“老中医”给油藏和井筒“号脉”,脉要号得准,监测工具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关键。

“最开始我们采用的是单点电子式温度压力计,但它们的可靠性在高温高压下迅速降低,往往不到一年就坏了,而且无法实现多点监测。”中海油研究总院钻井工程师李梦博说。

研究团队将视线转移到光纤监测技术。光纤技术确实可实现多点分布式监测,但对于海上油田井下监测来说,它的精度又过低。

怎么办?

从基层油田一路走来的李中有股死磕到底的韧劲儿。此前,他就是靠着这股劲,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叩开了南海油气宝藏的大门。

光纤监测在国内桥梁隧道已有较多应用,为什么在油井中应用得不太好?带着这个问题,李中和团队走遍了大江南北。

向专家请教光纤传感的机理、到光纤制棒企业了解光纤拉丝制备的工艺、赴光缆成缆厂家调研光缆制缆的工序、去南海西江油田了解国外公司井下监测控制产品的使用情况……最终,研究团队提出飞秒阵列光纤光栅监测的思路,这在油井监测领域是首次。

历时一年半,研究团队拿出可行性方案,立项顺利通过。

给光纤“穿上防护服”

方案确定后,研究团队迅速搭建了井下油气水环境和高温高压条件的测试装置。

“初期的测试结果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李中说,按照常规的光纤裸纤测试,无法适应井下高温环境,几个小时后损耗迅速达到饱和,根本无法在油井中长期使用。

油井光纤通常有光纤涂层和光缆结构的保护,仅对裸纤测试无法准确模拟光缆在井下环境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给光纤“穿上防护服”后再进行测试。

“必须迅速调整方案,国外和陆上的经验都可以借鉴,但我们还是要走出适合中国海上油田的自主创新之路。”李中说。

他鼓励团队开拓思路,大胆设想。

他将党建和研发相结合,在党建调研的时候,以党的先进性为切口,让各个支部“亮家底”,谈想法,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在集思广益后,研究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析、测试、改进,挑选各种纤芯、涂层、缆皮材料,分析不同的光栅指标对传感的影响。

在上千组实验和测试后,他们终于找到适合井下特殊环境的光纤“防护服”,完成了海上油井高精度、高密度通感一体的光纤监测系统方案和工程样机,实现了高精度分布式温度、压力、声波监测,建立了油井光缆可靠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填补了海上油井监测的空白。

目前,这套监测系统已在山西临兴气田应用,为油田的生产作业优化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撑。

遥控井下“水龙头”

数据有了,如何根据数据控制现场作业?

“井下智能滑套是一个关键部件。”中海油研究总院完井工程师盛磊祥说,智能滑套可在不动管柱的条件下实现远程控制,是构建海上智慧油田闭环的最后一个环节。

石油和水相伴相生。在一个油层中,一旦井筒见水,那么开采出来的大部分就是水。此前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需要停产检修,把水的出口堵死,才能保证采油作业继续顺利进行。

而智能滑套相当于一个“水龙头”。一旦它监测到油层某个位置见水或有见水的趋势,就可以拧转这个位置的“水龙头”,让其减小水的流出,促进油层其他位置原油的流动。但其难点在于如何简单可靠地控制智能滑套。

“我们考虑过电力控制的方案,但电子元器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靠性会迅速降低,现阶段电控不适合用于井下的永久监控,但是常规液控方案对于多层控制需要下入多条液控管线,也不利于现场作业。”李中提出,还是把研究方向定在可靠性更高的液压控制,“可以考虑用1条液压管线,实现井下多储层的注采在线智能调控”。

一条液压管线实现井下多层控制?这又是一个没有人尝试过的方案,这个方案集成了液压的可靠性优势和更为简单的管柱结构。

经过数次方案优化,最终的智能滑套产品在陆上成功进行入井测试。目前,智能滑套已用于中海油多个油田,削减了用钻井船修井导致的高昂作业费用,为生产动态优化和油藏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没有停歇,李中立刻带领团队开展二期的项目筹备和方案制定。“项目的验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要不断总结完善,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让海上智慧油田的‘信息大动脉’更畅通,给出海洋油气开发增储上产的‘良方’。”(科技日报 记者 操秀英)

推荐阅读

中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油田全面投产

6月8日获悉,随着旅大5-2北油田A3H井启泵生产,中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油田——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旅大5-2北油田一期项目全面投产。 2023-06-09

近距离观看“主动脉”的“安家”之旅

6月22日,在距三亚东南200公里外的深海海域,随着最后一段海管稳坐海底,与之连接的终止封头精准就位,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最长海底管线铺设完成。作业现场宛若一条白色神龙在碧海间穿梭翻飞。这条长输管线全长115.5千米,是打通深海一号二期工程,与陆上油气接收站的油气输送主动脉。它由9425根单管连接而成,每根单管重量相当于4辆小轿车,总用钢量相当于1.3个鸟巢体育场是国内水深跨越幅度最大海底管道,同时创造我国海管壁厚新纪录。这次为海管安家... 2023-06-24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OC2023)在深圳隆重召开!

今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OC2023)在深圳隆重召开!由于中国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陆续出台,对海洋油气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数字化技术对提升海洋油气发展效率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上,中国海油新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鲍春莉女士 主持了关于“双碳”目标下海洋油气产业链转型和升级 的圆桌讨论。 2023-06-21

中国海上8个勘探区块对外招商

6月20日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官网获悉,中国海上8个勘探区块对外合作招商,此举充分展现了中国海油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此次招商的8个勘探区块,总面积约1.85万k㎡。其中东海盆地1个区块,面积4000k㎡;珠江口盆地5个区块,面积约1.3万k㎡;北部湾盆地1个区块,面积1077k㎡;琼东南盆地1个区块,面积594k㎡. 2023-06-21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中国海油巡回宣讲报告会圆满结

感谢宣讲团带来的精彩报告。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坚定的出征、勇敢的奔赴,奏响中国海油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壮美乐章,在奋进的路上再相会!6月16日上午,随着在海南举行的最后一场宣讲报告会落下帷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中国海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暨党的二十大精神巡回宣讲报告会圆满结束。一路上,9位宣讲团成员走进天津、上海、深圳、湛江、海南等片区,开展5场报告会,上千人现场聆... 2023-06-21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