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限天津分公司渤南作业公司顺利完成垦利3-2油田至东营原油终端二期“大动脉”海管的首次内检测作业,面对管道长、超高温、弯头多等难题,联合攻关小组见招拆招,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海管“内科”检查。
为什么要做检查?
海底管道是铺设在海底的原油或天然气输送管道,是海洋油气集输与储运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海上油气运输的重要“动脉”。由于海管内部输送的介质常常具有腐蚀性,海管内外温差、压力变化等,都可能导致海管出现变形、金属损失、腐蚀等问题,影响油气运输安全,因此必须定期开展内检测作业。
什么是内检测?
海管内检测是利用专业设备检测海管是否存在几何变形、内外壁金属损失等问题的一种检测方法,其检测精度高,可通过计算评估出海管强度、剩余寿命等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制订维护检修方案,常用的内检测技术有泡沫电子几何检测、漏磁检测、超声波检测、电磁涡流检测等。目前,超声波检测最为常见。
高温、量多、难度大
此次进行内检测的海管长约60千米,内检测环境温度高达73℃,检测过程中弯头总数量约580个,是普通海管弯头数量的40倍以上。对检测器皮碗耐磨性、电子单元耐高温性,检测器的通过性及连接部件提出了挑战。为保障内检测作业安全顺利完成,渤南作业公司组织技师创新工作室和专业技术公司成立联合攻关小组,经过技术论证和模拟实验,对检测器的材质和结构进行了优化改造,有效攻破了难题。联合攻关小组认真分析,反复论证,将此次海管内检测分两阶段进行,先完成清管及几何检测通球作业,根据机械球测径情况和几何检测器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影响超声检测器通过的严重变形,再开展超声检测工作,通过两次超声回波的间距计算管壁的实际厚度,对超声原始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确认管壁是否存在金属损失缺陷,并根据行业标准出具最终检测报告。经过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此次内检测最终实现,12次通球作业全部一次成功。
目前,该条海管每天输送原油量约9000立方米,为原油稳定外输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