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平,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首席专家,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他先后以技术首席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获得油田以上级科技奖励23项,获专利授权28件,主编标准8项,软件版权3项,发表论文50篇。多次荣获胜利油田劳动模范、中国石化劳动模范、胜利油田文明建设先进职工、中国石化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5月13日,杨冬平带领科研团队赴胜利油田注气服务中心9号站、10号站等多个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现场开展二氧化碳泄漏场景现场勘查,解决了注采系统二氧化碳泄漏风险评估建模的技术难题。
在别人眼中,杨冬平是“高大上”的博士后,但其实他只想扎根科研一线,专注于油田安全评价工作,勇于挑战科研难题。
海上油气开发是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主阵地,是确保胜利油田效益稳产2300万吨的重要支撑。来到油田后,面对海上平台管线布局不合理、关键设施剩余寿命不足、工程地质灾害多发等诸多挑战,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加坚定了要在海上油气开发这个领域寻找安全难题破解的决心。而如今,他已成长为胜利油田油气安全领域一名拔尖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带头人。
他作为技术首席组建了油田唯一的海洋油气安全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努力,这个团队在海洋平台延寿评估、海底管道安全风险评估、海上油气开发工程风险量化评估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相继解决了胜利海上油气开发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关键难题;完成了国家级、集团公司级重大安全科技项目10项;主编发布《浅海固定平台结构检测与评估规范》《滩浅海海底管道结构检测与安全评估技术规范》等5项重要海洋安全技术标准,为胜利油田海上平台和海底管道的检测和评估等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填补了该领域技术标准空白;首次在胜利开展了3年冬季海冰冰情与平台振动实时监测,填补了油田海上平台现场冰激振动参数的空白;建立浅海平台结构损伤评估与海冰灾害预警系统,首次应用于胜利油田冬季海上平台的冰灾监测工作;承担完成56余座海洋平台、5条海底管道延寿评估改造(隐患治理)以及159条海底管道安全风险分级工作,其中有22座平台延寿15年以上,实现了油田老旧设施挖潜增效,成果应用得到了国际海洋工程旗舰刊物《Offshore》等多家专业媒体报道。
“冬天上平台,海风像刀一样刮着脸,生疼,杨博士第一次施工就冻感冒了,后来他也就习惯了。”“为了监测最严重的冰情,我们总要选择冬季最寒冷的时候出海。那时寒冷得船舱里都坐不住,船上、平台上到处都结着冰,很滑。有时船无法靠近平台,他就要用肩扛上监测设备,爬上平台,危险得很,但他从没有打过退堂鼓……”从项目团队其他成员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杨冬平对海上安全工作的执着。
海冰监测只是杨冬平科研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为了对项目的现场调研、实验测试和现场应用资料和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与研究,他下班后经常需要在家加班到深夜。在他家的书房里,摆满整整一墙各类项目相关科研书籍,这是他工作的“第二战场”。
扎根科研一线13年的杨冬平,凭借高超的科研水平和精细严谨的科研精神,实现了技术一次次突破,但他始终淡定如初。面对项目重任在肩,他总是说,只要项目进展顺利,就是自己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