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王中林院士:纳米摩擦发电机,海浪起浮等低频动能首次转化为电

2023-06-13 09:58     来源:文汇报、智汇海洋      纳米摩擦发电机 海洋能源
浓浓的科技味儿,成为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的最大亮点。而在碳博会首日举行的科技论坛上,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两院院士受邀到会,并将绿色低碳领域最新趋势和进展带到会场。

外界公认,科技与金融是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双轮”。而6月11日下午举行的这场高规格论坛,则再一次凸显了创新的意义。正如与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开场致辞中所说:“不断地推进科技发展,是我们至关重要的重中之重,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和碳排放。”

“不可能三角”必须突破

技术对于“双碳”的价值,如今正日益凸显。在主旨演讲中,贺克斌表示,未来,世界经济将从对能源的“资源依赖”转变为“技术依赖”,也就是说,技术将成为以后的竞争焦点。因此,必须对全社会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进行系统性重构,拿出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才能实现能源系统的革命性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杜祥琬的发言,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他表示,传统观念认为,能源体系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就是说“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这三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但是,假如中国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那就必须把“不可能三角”变为“可能三角”,突破口就是科技。

杜祥琬报告的主题聚焦于对我国“双碳”战略和路径进行宏观思考。他表示,我国的“双碳”之路面临很多困难——碳排放总量已占全球30%,人均排放是全球的1.7倍,而且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在此情况下,留给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至70年。

尽管如此,杜祥琬依然认为,通过健全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产学研合作,中国完全可以高质量地实现“双碳”目标。他表示,技术的发展,让学术界和产业界重新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不再是传统的“富煤、缺油、少气”,而是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已达12亿千瓦、占总装机47%的情况下,杜祥琬认为,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激励,我国一定可以构建起新的发展范式,未来可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总量是当前规模的10倍以上。

新成果让人大开眼界

技术对绿色低碳的决定性影响,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成果支撑的。昨天的论坛上,顶尖科学家们分享了一些最新科技进展,让人大开眼界。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名誉教授、二氧化钛能在紫外线下将水分解为氢和氧的发现者藤岛昭,昨天来到上海,报告了光触媒领域的新进展。他表示,这一科学机制完全可以用于人造光合反应,也就是模仿植物,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氧气和碳。实际上,他的团队目前已制造出一种金刚石薄膜,将其作为电极、置于水中,就可以分解二氧化碳。

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 看来,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宝库无疑是海洋。他和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器件——纳米摩擦发电机,使得海浪起浮等传统发电装置无法利用的低频动能,首次可以被转化为电。王中林表示,理论上,如果能大规模部署这一装置,那么只需相当于北京市面积的一片海域,就可以满足全国20%的用电量。

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约翰·哈特维希的低碳研究,聚焦塑料的再生。他开发了一种化学方法,能将各种类型塑料(一般是拥有很长化学链的大分子聚合物),解构为单一的短链分子,就像把房子拆解为砖头,而后可以重复利用。哈特维希表示,有预测显示,未来25年,人类将生产和消费的塑料总量,很可能超过之前历史的总和;为此,必须找到重复利用塑料废弃物的方法,以降低塑料生产的石油消耗。

“研究孤岛”将拖累低碳创新

气候变化作为一项全球性挑战,当然离不开全球性合作。本次论坛上,多位科学家都强调了在当下推进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援引《自然》杂志此前刊发的一篇报告。该研究显示,全球合作为世界低碳发展节省了大量资金。据测算,从2010到2022年,光伏领域的全球合作让美国和德国分别节省了200亿、80亿美元。反过来,假如这种合作被打断,那么未来10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会不降反升,升幅高达25%。一旦如此,无疑将对全球脱碳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王中林也回忆起不久前他刚在韩国参加的一场基础研究会议。会上,来自中、美、英、法、韩等国的许多科学家慷慨地分享了各自的发现和观点,气氛相当融洽。王中林表示,为解决碳排放问题,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实际上,昨天的高规格论坛开幕时,其主办方——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一份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促进碳中和的《上海倡议》,其中特别提到加强该领域的全球协作。《上海倡议》指出,必须打破碳中和领域的“研究孤岛”,以开阔的眼光和思路,联合国际科学力量、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加强全球协作和数据共享。否则,仅靠一国之力将无法应对气候变化等复杂问题。

推荐阅读

2023(第三届)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高峰论坛

今年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高峰论坛迈入第三个年头,很有幸我们能共同见证行业这三年的飞速变化。组委会多方调研沟通,最终确定2023(第三届)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8月29-31日在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召开。 2023-06-14

烟台市与中集集团全面战略合作签约暨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揭牌仪式在烟台举行

6月11日上午,“烟台市与中集集团全面战略合作签约暨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揭牌仪式”在烟台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成出席并揭牌;中集集团总裁高翔,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分别致辞;市领导于锋、韩耀东,中集集团副总裁曾邗、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总裁王建中出席。 2023-06-13

广东省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新闻发布会实录

6月6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湛江市举行广东省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3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及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新闻发布会,今天是广东省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2023-06-08

欧洲最大海洋能源试验中心——OPEN-C Foundation在法国成立

日前,欧洲最大的海洋能源试验中心——OPEN-C Foundation在法国成立,该试验中心将完全服务于包括浮式海上风电在内的各类型海洋可再生能源。OPEN-C Foundatio的创始成员包括EDF、TotalEnergies等两大巨头,以及Ifremer、Centrale Nantes、Technip Energies等海洋能源初创公司。 2023-06-07

国际海洋能产业动态

0 1 丹麦和印度合作开展波浪能海水淡化项目 2023年3月,在丹麦创新基金(IFD)和科技部(DST)的资助下,丹麦Danfoss集团与印度理工大学马德拉斯技术研究所(IIT-M)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在印度开展波浪能海水淡化项目。 2023-05-29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