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源。广州着眼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力争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涉海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南海综合开发先行区、海洋产业集群高地和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是培育广州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综观当前全球一线城市发展目标,海洋强市成为高频热词。
邓毛颖教授级高工表示,广州是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科研实力是广州海洋城市发展的最突出实力。目前集聚的国家海洋尖端科技力量,包括54个涉海科研机构,32个海洋科学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冷泉生态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
此外,广州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呈三二一稳定状态,海洋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涉海企业数量超过2.9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0余家。广州传统海洋产业竞争力比较强,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50%。海洋新兴产业增速快,具有很大的产业潜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GDP贡献值比例不断增加。那么,广州海洋城市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们通过权威的全球海洋城市评价体系排名来观察,广州2022年位居全球第22名,在中国仅次于上海、香港、北京。对标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广州在港口物流等方面领先全球,海洋科技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航运服务、海洋金融和法律、吸引力和竞争力等方面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广州应通过现代海洋城市规划,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市。
邓毛颖从学术讨论视角,提出了广州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策略构想。
策略一:推进高质量科技产业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海洋集群发展。
具体来说,广州可以大力发展广州海洋实验室、深海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海洋大科学装置等全球尖端海洋科技平台,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入海洋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打造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在海洋科技引领基础上,广州可以将海洋产业培育成为未来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的海洋全产业链,例如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应做大做强海洋旅游、航运服务、高端船舶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注重培育壮大海洋电子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金融等新兴产业。在空间规划上,广州可沿珠江前后航道,将狮子洋至伶仃洋的广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串珠成链,布局大平台大项目。以珠江前后航道为纽带,沿江整合中心城区的海洋要素,对中心城区与海洋相关的文化遗址、工业遗产进行活化更新。应在南沙中心城区集聚海洋高端服务,汇聚海洋总部和人才,在龙穴岛和万顷沙南部围绕新一代港口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产业融合集群;此外,可以考虑在空间格局基础上,谋划16片海洋产业功能区,作为广州海洋产业未来的战略性空间。
策略二:打造高品质的绿美活力海岸带,让生态文明和海洋文化交相辉映。
广州地处珠江水系四大孔门的入海口,具有河海双重属性,是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化龙、南沙湾、万顷沙河口等地,生态敏感性高,分布有红树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广州必须严格保护的滨海生态底线。因此,广州应传承发扬海洋文化,可以通过充分挖掘、保护、活化滨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滨海休闲旅游、生态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相辉映。贯彻“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理念。
策略三:高水平开展海洋合作治理,实现外联全球和内强治理统筹兼顾。
广州要建立健全海洋治理机制体制,统筹陆海空间管理,推进海洋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加强海洋数据中心建设。可通过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参与国际海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策划各类全球性海洋活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海洋领域开放合作。与此同时,广州还需加强海洋宣传,策划更多海洋活动,提供更多海洋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市民直观感受广州海洋,讲好广州海洋故事,真正让市民看得到海、摸得着海、记得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