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团队要对惠州油田某海管实施内检测。因海管服役年限较长,腐蚀风险较高。停产作业仅有12个小时,几乎没有试错的机会。“发机械测径球!”徐龙发出第一道指令。“测径盘边缘存在严重划伤,不满足内检测器通过性要求!”收球端传来结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如何快速找到问题根源?现场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我判断海管沿程存在凸起物,不影响机械钢刷球通过性要求,发机械钢刷球!”徐龙紧盯损伤的测径盘,一边测量、一边仔细观察,之后再次作出判断。又是两小时等待,机械钢刷球出管后仍不满足要求。徐龙再次深入分析:“钢刷盘、测径盘损伤均由腐蚀探针造成。”现场对发球端的管道附件进行了一一排查,发现确如徐龙所言。最终团队拆除了腐蚀探针,再次运行机械测径球,终于满足了内检测器通过性要求。团队在原计划的停产时间内完成了海管的内检测。
今年34岁的徐龙经过多年出海参与项目的历练,现场作业经验丰富。同时,他对“发球”的用心,让他练就了这一手绝活儿。
“我们负责检测的海管,短的不到1公里,最长的达175公里,球一旦发出去了,会在管道内运行几小时甚至一两天,我们看不见也掌控不了它。想要确保不会卡球,我们只能不断地总结、思考、验证。”徐龙说。
为此,徐龙养成了每检测一条海管,都要细致分析、反思的习惯。每次收球后,他不是急着写报告,而是先拿着清管器或内检测器反复端详,根据它们的状态还原通球过程中走过的管道历程,分析海管内是不是杂质过多?管体是不是发生了变形?是否存在异物或焊缝凸起?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他会仔细排查以验证自己的判断。
徐龙在电脑里按不同管道问题分门别类建立了好几个信息库文件夹,里面存着每一次的收球状态照片、测径盘照片、过程压力监控数据等。业余时间,徐龙会反复琢磨这些资料。久而久之,这些信息也“复制粘贴”进了徐龙的脑中,“发球”技艺也就越来越精湛。
如今作为“发球”专家,徐龙通过现场人员发回的清管器碟片和测径盘数据、形貌、状态结合清管器运行期间的海管压力变化,在千里之外便能判断海管状态精准作出“发球”决策。